-
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不断扩围。经过多个试点区域公开测试,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用户体验得以优化。同时,数字人民币技术研发方面也有新动作。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已覆盖全国15个省市23个地区,应用场景涉及餐饮、旅游、政务、交通等,取得良好试点效果。叠加智能合约应用,数字人民币在预付资金管理方面也取得诸多进展。体系标准化建设将是下阶段数字人民币的发展重心。需强化科技应用,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
PSL(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是指为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由央行以质押的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的特种贷款。PSL工具重现,意味着人民银行或已为政策性银行提供了资金支持,有望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领域融资支持,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同时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特定用途、专款专用、保本微利、确保安全”的基本功能。这也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发力。
-
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在其网站刊发题为《深入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一文。文章回顾了近年中国金融业开放的重要进展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成果。同时,文章介绍,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持续深化金融业高质量开放,对标高标准,形成系统性、制度性开放局面,扎实牢筑金融安全网,为开放之路保驾护航。同时,人民银行将继续建设性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合作,为全球金融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全面介绍了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并分析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国际投资头寸情况、外汇市场运行与人民币汇率,最后对国际收支形势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2022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国内经济企稳回升,有力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外汇市场韧性显著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
到今年10月1日,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已满六周年。六年来,人民币的表现非常出彩。今年5月份,IMF将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
近日,国常会再提减税降费支持政策。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9月26日召开常务会。会议提到,对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实行阶段性缓缴,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会议指出,发展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有利于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提升保障水平。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7.5%降为3%。
-
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消息发出后,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大涨300点。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从之前的经验看,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应对汇率波动的重要且有效的宏观审慎措施。这次重启,有助于调节远期购汇需求,抑制顺周期“羊群效应”,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
-
9月23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表示,202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
-
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出现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人口的横向流动比较充分,但纵向流动仍然不足,这也意味着我国尚未形成典型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人们在教育水平、职业身份、收入分组等各方面的平等向上的通道还不够畅通。通过解除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有巨大的社会流动空间可供拓展。
-
9月19日,央行网站刊发《推动债务结构优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文。该文章收录在“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专栏中,是央行近期刊发的第三篇系列文章,此前两篇分别是《践行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创新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为央行调查统计司、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央行货币政策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