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绿色金融“双线”考核机制,将绿色业务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并建立尽职免责制度;严禁为“两高一低”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传统行业低碳改造;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
2025年9月4日,商务部发布新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缩减限制措施,新增云计算、研发设计等领域开放,允许外资参与数据中心建设运营,与自贸试验区政策衔接,推动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优化市场环境。
-
2025年9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通知规范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贷款业务,要求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不低于30%,强化场景真实性审核,严禁与无资质机构合作放贷,防范过度授信风险,推动行业向质量优先转型。
-
2025年9月,商务部新增1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通过“监管创新+服务优化+生态构建”推动外贸新业态发展,聚焦“产业链协同”“品牌出海”“数字化转型”三大目标。新增城市选择凸显战略考量,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制定“一市一策”实施方案。品牌培育与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设立品牌出海专项资金,鼓励发展直播电商新模式。
-
中新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与新西兰储备银行续签了规模为250亿元人民币/50亿新西兰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此次续签标志着两国金融合作从“应急支持”向“常态协作”深化。机制创新体现在“双向流动性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的深度融合。政策的协同效应在“一带一路”与“新澳自贸协定”框架下凸显,人民币离岸市场培育是此次协议的隐性亮点。
-
中国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总额度扩容,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政策通过“额度提升+范围拓展+机制优化”组合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助力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升级。通知首次将12个前沿细分领域纳入支持清单,并引入“风险共担”条款,降低银行顾虑。政策还鼓励“贷款+股权投资”联动模式,与财政部政策形成互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
2025年9月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将符合条件的ETF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范围,优化交易结算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交易结算机制优化为“T+1非担保交收”,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政策与其他开放举措联动,构建多维度跨境投资生态。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包括风险准备金和信息披露要求。
-
2025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启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明确企业数据资产可入表核算,建立全国统一数据交易“白名单”制度。试点区域形成差异化格局,京津冀侧重交易所联盟,长三角聚焦工业数据确权,粤港澳探索跨境流通,中西部开发特色数据资源,推动数据成为新型可交易资产。
-
2025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理财新规,核心为净资本充足率约束、全面净值化管理及流动性防控。新规禁止预期收益型产品,要求开放式产品持有高流动性资产,规范销售行为并限制非金融机构代销,推动行业头部化,中小银行面临增资或缩规模抉择。
-
2025年8月,三部门联合发布新版绿色金融目录,首次统一绿债绿贷标准,采用双标识区分减排贡献,新增氢能全链条、储能、绿色消费等领域。试点区域差异化探索,与欧盟标准互认,推动绿色项目融资效率提升及跨境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