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截至2023年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3.2万亿元,培育了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90%以上的示范工厂得到应用。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
近年来,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开辟了新空间。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在长期合作中构建了牢固的伙伴关系。如今,数字经济合作正成为双方关系的新引擎,推动多领域合作迈向高质量发展。
-
不久前,京津冀三地联合签署《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京津冀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共同推进飞行服务平台统一建设、协同运行、信息互通,标志着三地已认识到京津冀在低空经济产业的研发、制造及场景应用方面高度互补,形成协同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的重要共识。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重要新抓手。
-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关键时期再次作出顶层设计、进行系统布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内涵和行动要求,为新形势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战略性指引。
-
航运业具有连续性强、费用低的优点,在国家的交通运输业中地位重要,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球航运业正进入新一轮变革期、发展期。中国航运业抢抓发展机遇,通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保障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取得了积极成效,海上经济脉络越发畅通。
-
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金融提供了支撑和保障。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金融工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推进陆海协同可持续发展,旨在促进二者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陆海协同发展包括产业发展协同、基础建设协同、生态保护协同和政策支持协同等方面。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要部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
日前,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资环集团”)正式成立,引发市场对循环经济的关注。当前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如何?政策引领在助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产业发展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不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举措,极大增强了市场信心,激发了市场活力,为经济向上向好积累了更多积极因素。但是,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当前迫切需要以更大力度、更为精准的政策“组合拳”扩大有效投资,破解有效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