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 | 重磅!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

2018-11-21 13:14:58  来源:绿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40年来,改革开放掀开了中国现代历史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推动中国向着民富国强的目标大步前行,                          

在规模和深度上创造了人类历史崭新的奇迹。

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从旁观者变身为参与者、贡献者,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金融业也在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与金融改革开放的推进密不可分。


 

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常务理事、学术顾问等,

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现代货币与财政政策框架构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的深入思考和总结,

是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磅之作

本书作者(按拼音排列):

陈元 陈文辉 高善文 管涛 洪磊 黄益平 纪敏 姜建清 姜洋
李东荣 李若谷 刘尚希 隆国强 马骏 缪建民 钱颖一 孙国峰 陶以平
徐忠 姚前 杨凯生 易纲 余永定 张晓慧 朱隽

 

编者简介

  陈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原董事长、党委书记。

  黄益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精彩摘抄

回望过去40年国有银行的艰辛改革历程,股份制改革是国有银行在荆棘与磨砺中趟出的一条道路,也是合理的选择。重温国有银行股改历史,我们能够从中总结提炼出一些经验和规律,对于指导未来中国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服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40 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积累的矛盾也不容忽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目标,我们有必要在充分肯定 40 年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从金融视角出发,对开放历程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反思。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通过渐进式推进的战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试水到自觉的历程。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决策者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开放战略,持续推进扩大开放,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风雨兼程40年:金融体系的改革之路

波澜壮阔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成果与热议纷争
开发性金融:从“芜湖模式”到“一带一路”
我国保险业复业40年的改革历程及经验教训
从传统业务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保险业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与前瞻
基金业在改革中发展 在开放中壮大
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章  波浪式前进: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与经验总结
“既特殊又不特殊”的中国改革开放道路
从金融视角回顾中国的开放之路
金融如何开放? ——中国40年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币加入SDR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金融视角
复盘香港个人人民币业务出笼

第三章  艰辛的探索:构建现代货币与财政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框架的前世今生
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历史及评价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财政改革40年:基于公共风险变化的多维观察

第四章  从追随者到领头羊: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

理解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视角
数字货币的缘起、发展与未来
绿色金融的中国发展之路及国际影响力
我国绿色金融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沿革

时光的刻痕

后记

制度、包容、活力——纪念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立十周年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机构成员名单


前言摘选)

这本书中的很多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特别难得的是,本书的很多作者都是这些改革的亲历者。他们用第一手的资料为我们讲述商业银行是怎样从一个单一机构演变成今天这个庞大的部门,银行的商业化改造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挑战与变迁;资本市场如何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地走过各种困境,化身为今天市值巨大但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各种交易平台;货币政策怎样从原来的直接控制变成间接调控,又如何从数量调控走向价格调控;汇率政策、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又走过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改革与调整阶段。

当然,理解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特别是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中国的金融改革确实还有许多尚未完成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金融部门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但质量还有待提高。几乎在所有改革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今天中国不少商业银行的利润量也很可观,但利润率并不高。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些商业银行改造成高质量的金融机构?有人认为应该进一步改善内部治理结构,有人认为需要加强外部竞争,还有人认为必须实行产权改革、降低国有控股的比例。中国的资本市场如何才能成为有效的价格发现工具、政策传导的载体以及风险管理的手段?有人认为需要进一步放松政府对资本市场特别是发行与定价的干预,有人认为应该增加机构投资者,还有人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外开放上。货币政策应该转向什么样的新框架?包括决策过程、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以及政策规则。有人认为央行应该尽量独立,有人认为未来价格工具与数量工具仍然需要配合。

在所有这些问题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成员、学术顾问、理事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在这十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学界、业界和政府的专家集中在一起交锋、切磋,试图达成一定的共识,并提出既有理论逻辑性又有实践可行性的政策建议。通过本书的编写,我们也同样希望达成这样一个目的,即充分阐述各自的见解,明确共同点与分歧点,尽可能达成一些共识,共同推动中国金融的下一步改革。

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益平,2018 年9 月20 日


后记摘选)

制度、包容、活力——纪念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立十周年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自2008年4月12日成立至今已有十年。论坛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界在政策、学术、行业等诸多方面的重要研究机构,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从论坛的规模到研究的深度,论坛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中国众多民间智库中,凸显其优势。在论坛十周年之际,回顾论坛发展历程,总结论坛特点和优势,不仅有利于自身继续发展,而且也会对其他类似组织有所启发。

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的三年中,谢平担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席。自2011年4月至2017年4月的六年中,我担任了两届学术委员会主席。自2017年4月以来,黄益平担任第四届学术委员会主席。回顾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展的十年,特别是根据我担任六年学术委员会主席的经历,我提出三条论坛的特点和优势,即制度、包容、活力,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希望今后论坛能够保持并进一步发扬这些优势。

2008—2018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十年的时间并不长,但论坛在十年中的成长历程是值得我们回忆和总结的。在我看来,制度、包容、活力这三条是值得我们这个论坛自豪的三个特点,也是论坛的三个优势。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步入第二个十年之际,我提出这三条来与同仁们共勉。

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第二、三届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6—2018 年)钱颖一。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简介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与国家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丝路基金、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丝路规划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以及经济、金融类专著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