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23:31:34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当今世界面临着大国博弈日趋升级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的双重冲击,这不仅使迅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正在改变既有的方向和轨迹,更使得未来的世界格局变得扑朔迷离。面对严峻的双重冲击,中国的应对策略不仅决定着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命运,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世界格局乃至人类历史的未来。在这样一个浪潮汹涌的历史关头,每一位学者都应该做出理性、深入的思考。答案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致,但思考本身即为责任。
大变局,就是发生重要的、影响巨大的变化,不是小规模、局部的改变。既是变局,就意味着变化涉及大的格局、秩序和体系。作者把这种大变局放在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下进行认识,从大变局上看双重冲击,从“天下利”上看大国博弈,从世界秩序上看全球经济发展,以“大国博弈理论与现实、未来的世界经济与全球化分裂、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战略对策”三大板块进行研究。
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将呈现的趋势是: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再度大幅提升,有管理的全球化将成为常态;区域经济发展、合作与地缘政治关系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舞台;全球化分裂加剧了全球治理困境,全球金融治理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作为国之大者,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关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守正创新、奋发图强、自强不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作者简介】
李晓,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A岗),广州商学院校长,珠海市横琴新区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学横琴金融研究院院长,人才称号获得者。兼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世界经济概论》首席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学术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
作者长期致力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相关著作和论文100余篇,两次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著《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2009年获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的视点与战略》入选201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列入“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6年获第三届“刘诗白经济学奖”、2016年获第四届中国金融图书“金羊奖”,《“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研究》获评人民出版社“2021年度十大优秀学术著作”。
【推荐语】
李晓教授作为中国世界经济学界的领军人物和资深学者,在这部著作中对当下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动态演变进行了全面论述,视野宏大、思想深邃、理由翔实、判断精准,且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对于认识当下全球政治与经济形势和制定合宜的大国博弈策略,乃至对理解未来中国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各界近年来高度关注的大事态,并非局限于经济和金融领域。本人特别提请读者用心阅读和思考本书的几个论点:第一,美国决策层不再仅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两国之间的经贸交往,而是转向以政治和战略为重的立场。第二,全球化不再是同质、同趋势的整合过程,而是走向区域化,甚至呈现出分裂的势头,至少是分裂成由不同的政治价值体系及其实践社会所引领的两大潮流。它们之间的完全脱钩虽然难以做成,但它们的趋同更不可能。第三,美国决策层应对此前的全球化猛烈冲击的调整思路,是力求提倡和构建一个“高素质、高指标、高要求”的全球化治理体系。尽管目前远未成型,但美国及其核心盟邦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迹象已经陆续不绝地出场。
——丁学良 哈佛大学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兼“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学术主导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国博弈的加剧尤其是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日趋复杂、多变且合作竞争并存,其另一个特征便是大国间力量对比的消长。李晓教授在《双重冲击》一书中集中讨论的,正是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人类面临的这两个问题。阅读此书,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与把握。
——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目录】
赞誉
序言
第一篇 大国博弈:理论与现实
第一讲 美国的霸权地位评估与新兴大国的应对 /3
美国是个怎样“例外的”新型霸权国家?
美国如何运用三维权力结构设计其国际权力战略?
大国兴衰的历史如何铺就新兴大国的崛起之路?
第二讲 美国凭什么称霸世界 /47
—美元体系的金融逻辑与权力
美国如何偷天换日般篡改了人类的金融逻辑?
美国如何凭借“债务人逻辑”称霸世界?
美元体系的本质何在?其拥有怎样的全球性权力?
第三讲 特朗普为什么要发动对华贸易争端 /73
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何在?
特朗普挑起对华贸易争端意欲何为?
第四讲 美国大选后的世界格局与中美关系 /79
—结构性权力转移还是边际调整
关于美国的真相存在哪些误解?
美国真的衰落了吗?
当代世界格局正在经历怎样的调整?
第五讲“拜登经济学”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103
“拜登经济学”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怎样抛掉“黄金魔咒”、摆脱“央行魔咒”,实现一系列的跨越?
第六讲 中美两国博弈的本质是一场改革赛跑 /113
—新时期国际关系变化的几点思考
一个国家走向内卷化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新时期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二篇 未来的世界经济与全球化分裂
第七讲 全球疫情能否成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加速器 /127
—兼谈中国的应对策略
美联储前所未有的超级量化宽松政策仅仅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吗?
当下的全球经济治理产生哪些重要变化?
第八讲 双重冲击下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四大趋势 /155
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美国刻意设置的所谓“新冷战”陷阱意图何在?
第九讲 从“全球化幻想”到“全球化分裂” /167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国化”
关于经济全球化,人们往往存在哪些“幻想”?
“逆全球化”“去全球化”“反全球化”还是“全球化分裂”?
第十讲 全球货币超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187
全球货币“印钞潮”呈现怎样的新特征?
货币超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几何?
第十一讲 全球治理困境国面临的挑战 /203
美国霸权与“全球化分裂”使全球治理面临哪些困境?
全球金融治理存在哪两大认识误区?
第三篇 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战略对策
第十二讲 新时代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17
—问题与方向
为什么经济学家会集体性缺乏想象力?
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如何避免“聋子间的对话”?
大国兴衰沉浮中存在哪些“挑战国陷阱”?
第十三讲 货币翻弄的世界
—元朝以后的中国和 1500 年以来的欧洲 /233
为什么元朝帝国如风,不足百年而亡?
货币如何翻弄了元朝以后的中国与 1500 年以来的欧洲?
中西方“大分流”的实质何在?
第十四讲 金融发展与大国崛起 /255
—从金融发展历程看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金融创新的逻辑:钱从哪里来?钱怎么来?
金融发展如何支撑大国崛起?
第十五讲 防止中美“脱钩”从产业链扩展到货币金融领域 /273
1500 年迄今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全球化”之旅?
中国如何应对美元霸权下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去中国化”?
第十六讲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85
对内,如何深化经济改革?
对外,如何提升对外开放?
第十七讲 以“硬改革”应对“硬脱钩” /295
—金融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双重冲击下中国经济学面临怎样的挑战?
金融发展为何对国家的可持续性崛起至关重要?
第十八讲 以高水平的金融业开放和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303
—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路在何方?
人民币国际化欲颠覆美元体系吗?
第十九讲 全球产业链调整与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思路 /321
哪些因素影响了跨国公司产业链的布局?
全球产业链调整下中国应采取怎样的区域经济合作新举措?
附录 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331
【导读】
美国霸权的特点和结构、美国对国际权力的精心设计、美国的霸权战略,是评估美国霸权地位的三个重要方面。历史地看,美国与既往帝国有着诸多不同,尤其是它不是依靠控制殖民地及其资源的方式统治世界,而是凭借发达的具有深度、广度的金融市场,以美元体系控制世界的资源配置,进而获取统治世界的能量。
对于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霸权国家,本讲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美国是一个怎样的霸权国家,它同历史上的大国或霸权国家相比有着哪些重大区别?二是已有的大国兴衰理论或霸权更替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当今美国的霸权地位?三是面对这样一个霸权国家,新兴大国特别是中国应做出怎样的战略应对,以避免重蹈历史上新兴大国的覆辙?
【精彩书摘】
同以往的霸权国家相比,就霸权的特点而言,美国是一个“例外的”新型霸权国家,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 美国是一个经过人为的精心设计而在短期内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国家。
2. 美国是一个拥有广泛权力资源的国家。
3. 美国是一个“大且富有”的国家。
4. 美国是一个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均拔得头筹的国家,其与非霸权国家间的综合实力差距远超既往霸权国家,是一个真正的“超级帝国”。
5. 美国是一个兼具强大的商业、海(空)军实力和陆军实力的国家。
6. 美国是一个打破“霸权更替逻辑”的国家。
7. 美国是最接近全球性霸权地位的国家。
8. 美国是一个有着极佳战略位置的国家。
长期以来“美国衰落论”仅热衷于关注美国衰落的话题本身,而对其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影响尤其是美国核心利益的变化熟视无睹。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日益金融化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国际影响:一是美元体系的形成与强化,二是以美国科技创新与制造业产业转移为代表的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美元体系的形成与强化是20 世纪世界经济最为核心的变化,它使得美国构建了一个与以往霸权国家全然不同的世界控制体系,对世界的剥削与控制不仅更加隐秘,重要的是它还改变了人类长久以来的金融逻辑,即将“债权人逻辑”更改为“债务人逻辑”。此乃当今美国所有国际经济行为尤其是特朗普在发动贸易争端过程中恣意妄为的重要基础。“债务人逻辑”的实施主要是依靠美元体系来实现的,该体系的核心利益就在于,维护一个允许它可以坚守“债务人逻辑”、大量举债而不受其他任何国家约束的国际货币秩序。
所谓美元体系,是指在1971 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及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后,由不能与黄金兑换的美元发挥关键货币功能,即美元在国际贸易、投资计价结算中居主导地位,在全球官方储备和金融资产中居领先地位,在全球信用周转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现阶段的美元体系主要依靠三个机制来运行。1. 商品美元还流机制。2. 石油交易的美元计价机制。3. 美国对外债务的本币计价机制。
美元体系的全球性权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美国控制的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权及其协调、实施机构,如IMF、世界银行等;二是美元全球使用的网络外部性,计价、结算的习惯与传统;三是美国国内发达的具有深度与广度的金融市场体系,具有全球最强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最活跃的金融市场,并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四是全球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居垄断地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五是超强的金融制裁权力;六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全球性传播,等等。归纳起来,就是拥有全面、系统和强大的硬权力与软权力。
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国家是人类(主要是欧洲人)的一项重大发明,种族、宗教、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是影响人们彼此认同、理解生活现实、解释生活前景的重要因素,因而国家共同体本身就是一座人们拥有共同想象的建筑。这种共同的想象在凝聚民族国家的同时,也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多样化。正如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身份是由社会规范、规则、理解及其与他者的关系塑造,在世界上一个国家的身份、地位同样是由国际规范、规则、价值观(共识)及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塑造。
任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判断都必须基于全球疫情扩散与防控的情况来进行。疫情扩散与防控拖延得越久,其对世界增长的危害就越严重。参考各个国际组织不断修正的预测,基于疫情的全球扩散与防控情况,可以将世界经济增速的判断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如果全球疫情扩散在第二季度被控制住,世界经济增长将会在1%~2%,而且被阻碍或压制的需求会使得经济出现一波爆发式反弹;二是如果全球疫情的控制拖延至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在1% 以下,甚至出现零增长、负增长,但2021年经济反弹的可能性仍会存在;三是如果疫情扩散跨年度甚至更长时间,一场经济衰退将难以避免,至于是否会进入全球性大萧条,需视具体条件而定。总体上看,现阶段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五个。1. 全球产业链突发性中断。2. 全球贸易需求萎缩。3.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发生变化。4. 各国庞大财政刺激政策的隐患有可能不断显现。5. 国际经济协调应对缓慢。
实事求是地讲,中美关系自贸易摩擦演变为全方位大国博弈的过程,体现出中国理论界的知识积累、储备和创新是非常不足的。其后果,不仅是让我们出现判断失误或应接不暇,更使得我们难以掌握话语权。话语权并不仅仅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它所体现的,是一整套可以被国际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可以让我们设立话题及其议程,进而拥有影响他人的力量,而不是以被动回应的方式跟着他人的话题及其议程去表达、回应。在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