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 | 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2022-04-29 23:59:38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中国金融改革最重要的经验是“务实”:从实际出发,以结果为导向,这种策略不一定是理论上的最优,实际效果却往往不错。这种策略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改革必须持续向前走。 

《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变革历程,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了中国政府对金融体系干预的历史合理性和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以及政府干预金融在当下经济环境中的局限性,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了合理预测、分析。《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还对公众普遍关注的“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国数字金融如何领先全球”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相关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还对未来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分析、展望。

作者简介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政策与金融改革。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成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编。

王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金融改革与国际金融。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从事经济调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从事关于金融改革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以及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JIFMIM, JAPE, CER, AEP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代引言 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周小川

第一章 金融改革的“中国故事”

一、欧美金融模式黯然失色?
二、中国金融改革的三个困惑
三、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四、中国金融改革的特征事实
五、“双轨制”体制的惯性
六、金融模式与改革策略

第二章 渐进改革策略下的金融体系

一、为什么要在改革期间重建金融体系?
二、渐进改革中的金融发展
三、金融抑制下审慎的对外开放
四、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三大特征
五、中国金融抑制的具体表现
六、“双轨制”改革策略决定了抑制性的金融政策
七、金融抑制下的金融结构

第三章 金融抑制的动态效果

一、金融抑制阻碍经济增长了吗?
二、金融抑制的效果为何由正转负?
三、金融抑制下结构失衡不断凸显
四、新发展阶段呼唤金融模式转型
五、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

一、经济发展新阶段对金融提出了新要求
二、传统金融体系转型滞后
三、民营企业贡献大与融资难并存
四、影子银行用“错误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五、政府不断出台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六、金融支持经济增长要做好普惠金融发展 

第五章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及其风险

一、数字技术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推动力量
三、数字信贷的三种模式
四、数字金融的经济影响
五、数字金融监管重构
六、数字金融发展新阶段

第六章 金融监管从“形式”走向“实质”

一、金融稳定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主要挑战
三、经济区域分化下的金融风险
四、金融监管的本质
五、中国的金融监管变革
六、金融监管为何难以有效管控风险?
七、必要的监管改革

第七章 中国金融改革往哪里去

一、“中国故事”的关键是“务实”而非“最优”
二、尚未完成的金融改革任务
三、完善现代金融体系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四、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
五、继续尚未完成的金融改革

摘要

当前阶段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

全球金融危机后期,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学术语中的资源是指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此外, 有时也可以扩大到能源品等。总之,所谓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生产要素的配置。显然,资金包括外汇资金如何配置,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实现资金价格即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这是市场化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

关于利率市场化。实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之前已经完成了一些步骤。2004年开始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当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有一个总体思路,即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后来,沿此思路迈出了若干步改革,随后就碰到了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工作的主要精力暂不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了。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开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这几年的改革,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金融市场上的其他利率,如债券、拆借和票据的利率,以前都已完全放开,目前只对存款利率保持 50% 的浮动上限管理。很多人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其实,这最后一步我们是分若干小步迈出来的,在过去的两年中,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先从 10% 提高到 20%,然后再提高到 30% 和现在的 50%,已经走了四步。我估计 50% 之后,步伐可以加大,加快实现市场化。 

关于汇率市场化。我国汇率市场化也走过了较长阶段。早在 1993 年底,我们就进行了双轨合一的外汇体制改革,1996 年中国宣布经常项目可兑换,并开始酝酿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当时条件还不成熟,随后就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汇率体制改革一度放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按照这一要求,2005年推进了汇率体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经过 2007年、2012年和 2014年三次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每天浮动幅度由3‰逐步扩大至2%,同时人民银行逐步退出常态化的外汇干预。新的汇率体制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充分地反映经济基本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反映国际经常项目收支的平衡情况,即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经常项目收支共有四项构成,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大项,以及投资收入和转移款项两个小项。

来源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