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2 10:35:59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
从明清农村经济的“内卷化”到改革以来的“隐性农业革命”,“小农经济”研究是黄宗智教授的“看家领域”。本书以中国新型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小农经济实际,探寻适合中国的农业发展之路。
本书是黄宗智在已出三本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共三编:第一编编在舒尔茨、博塞拉普的理论基础之上,从纵向的历史视角,探讨和分析了中国的隐形农业革命;第二编以大量的研究数据作为理论支撑,从中国“半工半耕”的小农家庭、农业发展动力、大豆生产等方面,研究中国新型农业的基本特色;第三编在美国农业模式和“东亚模式”的对比分析之上,探讨研究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书的主要关注点在:
一是说明中国农业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迁,尤其是当中至为关键的“新农业”革命及其特点。
二是根据中国的经验实际来论析现有关于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目的在于说明部分西方理论的误区和盲点,也在于介绍与它们不同的、比较符合中国经验实际的农业经济理论,并对中国“新型的小农经济”的经验进行新的理论概括。
三是立足于中国实践的研究,指出目前中国农业发展三大主要模式的利与弊,进而提出有关学术性的思考和具体建议。
本书的亮点在于超越左右两大经典理论的论析和预期,从中国新型小农经济的悖论实际出发,重新建构符合实际而又适用于今天中国的小农经济理论,认识到并尊重小农户的主体性,将其适当置于中国新型农业理论和政策的核心。如此,既可以解决社会不公和社区面临的危机问题,也可以更好地为小农户和消费者服务,更可以扩大内需,为中国农业和经济整体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作者简介
黄宗智,1940年生,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Professor,Above Scale),2004年荣休。先后担任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1995年),Modern China(1975年至今)创刊编辑,《中国乡村研究》(2003年至今)与国际版Rural China(2010年至今)创刊编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农村社会经济史领域——《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英文版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英文版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以及最新出版的《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法律史领域——《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以及最新出版的《中国的新型正义体系:实践与理论》;理论与方法著作——《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与现实研究》。
编辑推荐
左右两大经典理论的论析和预期,在一定程度上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我们需要从中国新型小农经济的悖论实际出发,重新建构符合实际而又适用于今天中国的小农经济理论。其中关键在于摆脱来自两大经典理论的错误认识和预期,从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际出发,认识到并尊重小农户的主体性,将其适当置于中国新型农业理论和政策的核心。如此,既可以解决社会不公和社区面临的危机问题,也可以更好地为小农户和消费者服务,更可以扩大内需,为中国农业和经济整体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目录
总序 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编 新型农业革命与相关理论
• 第二章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野
• 第三章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对错
• 第四章 博塞拉普《农业增长的条件:人口压力下农业演变的经济学》
第二编 新型农业的基本特色
• 第五章 “半工半耕”的小农家庭与非正规经济
• 第六章 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中国的农业发展
• 第七章 中国农业资本化的动力:公司、国家还是农户
• 第八章 大豆生产和进口的经济逻辑
• 第九章 小农户与大市场
第三编 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未来
• 第十章 农业合作化路径选择的两大盲点:东亚农业合作化历史经验的启示
• 第十一章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
• 第十二章 “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
• 第十三章 中国农业发展三大模式:行政、放任、合作的利与弊
• 第十四章 中国农业往哪里去
• 第十五章 怎样推进中国农产品纵向一体化物流的发展:美国、中国和“东亚模式”的比较
结语
第十六章 结论
第十七章 补记:国家与村社的二元合一治理?——华北与江南地区的百年回顾与展望
代后记 探寻中国长远的发展道路
精彩书摘
第九章 小农户与大市场
论析当前中国新农业(商业)公司 农户的基本农业结构。分散的新型小农户,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其产品加工和销售来应对大市场。目前,如此的“纵向一体化”主要是由大商业资本来提供的,但两者之间权力悬殊,小农户只能眼看着大商业资本攫取其产品的大部分市场收益。
这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关注的“生产关系”问题十分不同的问题:它是一个流通领域的问题,不是生产领域的问题,不可凭生产关系中的“剩余价值”“剥削”来理解。它也不可借马克思所认识到的前工业时代的小商品经济理论来理解,因为它不是由小农户和小商业资本组成的关系,而是由小农户和大商业资本(乃至于全球化的大商业资本)组成的关系。
至于新自由主义的“交易成本”理论,也同样无济于事,因为它不是科斯理论所关心的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对等权力关系中的合同交易成本问题,而是小农户面对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关系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还是科斯,都完全没有想象到如今中国这样的基本经济实际,即以新型小农经济中的小家庭农场为主体来为已全球化的大市场进行生产的基本实际。它是个商业公司小农生产的体系,与经典理论的预期完全不同。它也是个对小农(和农产品消费者)十分不利的体系。
正因如此,中国今天特别需要的是让小农组织起来,在国家的领导和协助下,为自己创办其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的“纵向一体化”,而不是任由商业性资本攫取其产品的大部分市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