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 09:56:15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北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郑永年,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席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外部关系研究。已经出版英文学术专著9部,包括《技术赋权》(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世界科技书局)、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剑桥大学出版社)等。 主编中文学术著作数十部,包括《中国模式》《保卫社会》《大趋势:中国下一步》和《贸易与理性》等。
黄彦杰,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暨东亚系博士候选人,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分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2008)与历史系(2015),曾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大咖推荐
基于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与当代演变的深刻认识,郑永年和黄彦杰对中国的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做出了杰出而独特的探索。他们不偏不倚的客观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国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提供了极其独到的分析。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当代中国及其发展轨迹的读者,都有必要研读这本书。
——彼得•诺兰,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中心主任
本书深入探索了中央国家适应现代各种自由市场机制以发展市场的努力。对中国企业进入全球经济各个层面的分析,让两位作者对市场之于国家发展的影响有了新的理论洞见。这部著作还展示了中国的实践如何以及为什么影响了我们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所有研究当代中国的学者都会发现这项研究具有原创性和启发性。
——王赓武,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原香港大学校长
《制内市场》是一部雄心勃勃的权威著作,它试图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展现得淋漓尽致……任何认真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人都应该仔细阅读这本书,郑重对待它。
——白瑞琪, 欧柏林学院政治和东亚研究詹姆斯•门罗讲席教授
目录
导论 /
• 中国和市场经济 /
• 中国和资本主义 /
• 中国及其当代经济奇迹 /
• 研究计划和主要观点 /
• 本书的结构 /
第一部分 理论
第一章 市场、国家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 /
• 西方的国家与市场 /
• 市场体制和资本主义 /
• 市场体制和资本主义的历史性 /
• 现代工业资本主义 /
• 凯恩斯主义 /
• 新制度经济学 /
• 发展型国家理论与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 /
• 结语 /
第二章 制内市场:一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 中国的国家和经济 /
• 帝制时期中国国家和经济的话语论述 /
• “两种市场”概念 /
• 中国的市场和市场体制 /
• 结语 /
第二部分 历史
第三章 帝制中国的国家和市场 /
• 帝制国家、家庭和市场 /
• 帝制时期政治经济的常态与非常态 /
• 自治和统治 /
• 帝国经济秩序的再造 /
• 结语:帝制经济秩序的理想与现实 /
第四章 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的起源:地缘政治、大众动员和国家构建 /
• 地缘政治、国家构建与现代中国政治经济 /
• 晚清的危机与地方改革:1840—1895年 /
• 晚清“新政”的国家构建实验及其后继者:1895—1927年 /
• 党国的崛起与南京政府的10年:1920—1937年 /
• 全面抗日战争和动员经济的年代:1937—1953年 /
• 冷战时期动员经济的转型:1953—1979年 /
• 结语:当代“制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源 /
第三部分 当代机制
第五章 基层资本和市场化:当代市场改革的动力 /
• 当代市场化 /
• 从边缘成长起来的市场:1978—1994年 /
• 全面市场化:1994年以来国家主导的市场改革 /
• 当代中国的市场化及其限度 /
第六章 中间地带:国家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纽带 /
• 当代私营企业的来源 /
• 伙伴关系模式:作为先行者的私营企业 /
• 国家代理模式:国家作为主导行为者 /
• 国家吸纳与主导的机制 /
• 结语 /
第七章 货币体制:财政和货币改革及其限度 /
• 货币化:改革和结构变革 /
• 打造一个新的宏观经济结构 /
• 1994年后的地方金融与现金纽带 /
• 结语:货币在“制内市场”体制和中国社会中的媒介作用 /
第八章 国有资本:央企和经济主导 /
• “家庭自留地”理论和国有部门 /
• 国有企业改革 /
• 央企的扩张 /
• 作为财政体制的央企 /
• 作为政治行为者的央企 /
• 作为经济行为者的央企 /
• 央企的监管困境 /
• 结语:国有企业与国家主导的动力 /
总结 /
• “制内市场”的社会后果 /
• “制内市场”与中国政治体制 /
• 全球背景下的“制内市场”体制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索引 / 483
• 译后记 / 498
导论
本研究试图重新思考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前提。我们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被西方严重误解,并且这种误解在中西方的学者和决策者当中造成了各种形式的困惑与冲突。因此,对一些概念进行彻底的重构,将有助于澄清对中国的看法和误解,从而促进我们对中国的认识和决策。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考察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概念化。虽然我们常常论及中国的历史经验,但主要关注的是当代中国。在方法论上,我们对问题的研究采取了实证的方法,即探讨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如何演变的,现在又是如何运作的。
在中国研究领域,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欧洲和北美,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漫长历程。近代以来,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列强,中国学者逐渐接受了诸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等“标准”的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并将其用于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然而,他们的解释始终存在问题和误导。2我们认为,要解释中国,必须基于由中国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就像西方学者基于西方经验提出他们的概念和理论那样。
虽然中国历史悠久,但中国学者并没有像西方学者那样,提出一套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尽管如此,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践行着不同形式的政治经济体系,在这一点上,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对于政治经济理论家和政策分析家而言,将中国政治经济的实践经验概念化,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探索。而当代中国的转型历程已经超过30年,中国是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最大实验场。有鉴于此,这一努力将整体上为政治经济学的各个重要研究领域提供新视角,特别是为中国国家和经济的研究提供新视角,进而提高和深化我们对中国的理解。考虑到有关中国崛起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这对于政策界而言尤其如此。
在这个时代,所有有关中国崛起的理论问题,都是激烈辩论的话题。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然而,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仍然是个谜。中国是市场经济体吗?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语境下意味着什么?中国是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个例子吗?或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个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眼中长期效率低下的模式,却能够如此有效地应对经济危机?毋庸置疑,这些问题对理论发展和政策分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困扰着研究中国的学者们,因为他们发现,很难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主流理论应用于中国。由此,许多国家都不确定应该对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在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回答“中国是什么”的问题之前,制定有效的中国政策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写这本书有着双重动机:其一是求知的欲望,其二是政策考量。多年来,我们一直困惑于有关中国发展的两个相关的长期争论,即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之间的长期争论。我们认为,理解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奇迹及其可能的未来,关键在于从理论上分析中国过去和现在的思想与结构。由于这项任务的紧迫性,我们的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以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当代演变为基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进行理论分析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