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3 12:00:42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作者简介
赵志宏,管理学博士,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创始理事,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行长助理。曾出版五部专著:《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银行产品工厂——创新能力评价解析》《实时智能银行》《银行精益服务——客户体验制胜》和《银行科技——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
内容简介
在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为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银行业亟需踏上敏捷转型之路,即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组织和流程的高效率运转,快速洞察并实时智能响应客户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需求。本书在分析银行业当前经营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商业银行如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从内部简约化、外部差异化和精于协同三方面着手构建敏捷银行能力,成为敏捷金融企业。
目录
上篇 时代序幕:商业银行敏捷转型的背景与趋势
1 商业银行敏捷转型的背景与趋势
1.1 打开潘多拉魔盒,数字经济浪潮下银行何去何从
1.2 迎接世界变局考验,从全球价值链高度谋求合作共赢
1.3 从大象到猎豹,供给侧改革下中国企业转型指南
1.4 商业银行反思录,从美国经验看去杠杆和稳杠杆
1.5 困则思变:FinTech的丁酉竞合之变
1.6 当尼克·萨博被自动售货机 “砸中”,区块链与智能合约不谋而合
1.7 监管科技初探路,如何应对金融科技发展给银行监管带来的挑战
1.8 以人民的名义赋予你责,金融科技应用的法律挑战与监管
1.9 跨越 “柯达时刻”,银行业踏上敏捷转型之路
下篇 大象起舞:商业银行构建敏捷银行能力
2 构建内部简约化的敏捷银行能力
2.1 探索重构银行敏捷组织机制,有效提升组织活力与效率
2.2 重塑实体经济客户体验,打造简洁智能的前、中、后台业务流程
2.3 掌握 “银弹”,多渠道银行服务的敏捷实时、无缝连接
2.4 内容为王,采用新精益方法推动银行网点 “化茧成蝶”
2.5 打造特色、专业、轻型化网点体系,推动银行网点敏捷转型与效能提升
2.6 探索构建 “智慧运营” 体系,塑造敏捷运营能力
2.7 通过流程优化与精益化管理,加强业务操作风险预警预控水平
2.8 打造数字化的敏捷财资管理能力,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9 推动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敏捷风控能力
2.10 加快信息科技敏捷化转型,应对Bank4.0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1 加强敏捷人才储备与能力建设,激发员工价值创造活力
3 构建外部差异化的敏捷银行能力
3.1 深潜小众市场和个性化定制,开拓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蓝海
3.2 借助金融科技,消费金融真相乍现、返璞归真
3.3 拓展物联网金融创新,破除低水平、 同质化竞争窠臼
3.4 发力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国产化
3.5 嵌入教育行业细分场景,敏捷响应客户金融需求
3.6 布局新熟龄社会市场蓝海,打造 “养老一族” 特色养老金融服务
3.7 借助 “一带一路” 战略契机,挖掘跨境业务潜在发展机遇
3.8 抢抓天然气行业快速发展机遇,提供综合化专业化金融服务
3.9 构建航运金融生态系统,提升航运金融服务特色化、 专业化能力
4 构建精于协同的敏捷银行能力
4.1 顺应金融服务的跨界协同趋势,构建 “智能金融价值网”
4.2 深潜智能金融价值网,勇做价值网时代弄潮儿主宰沉浮
4.3 金融和科技企业B4B跨界协同,创建智能消费金融价值网
4.4 洞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与势”,赋能产业价值网
4.5 构建智能航运金融价值网,提升航运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5 未来已来,在微粒化社会中塑造 “敏捷银行”
5.1 未来必须节制,金融供给侧需要蝶变
5.2 未来必须外部差异化,在价值网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5.3 未来必须内部简约化,建立适应价值网的投入产出效率
5.4 未来必须精于协同,建立适应价值网的“杠铃机制”
精彩书摘
银行业正面临着新技术和监管演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人类社会正在从信息化走向数字化,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ABCDE五大类技术,即A(AI,人工智能)、B(Block Chain,区块链)、C(Cloud,云计算)、D(Big Data,大数据)、E(Internet-of-Everything,万物互联)的应用,产业互联网和5G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促进全球金融业转型升级、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化,特别是5G网络通信的发展将为金融科技应用提供现实基础支撑,金融科技正在加快重塑金融生态格局,这对商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与金融科技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有其优势和不足。商业银行历经多年发展,建立了专门的评估系统监测和管理信用风险、交易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更加专业,风控水平和能力更高。同时,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耕耘多年,形成了庞大的网点渠道、广泛的客户基础、坚实的业务根基,具有快速研发推出风险回报平衡较为复杂的产品服务能力。但是,商业银行的组织决策和业务流程等相对冗长而复杂,与科技创新快速迭代、产品服务实时响应之间存在差距;业务和技术部门各司其职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协作效率低,与金融科技高效融合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商业银行往往缺少足够的创新基因与文化氛围,更喜欢小步稳妥的持续优化,同质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用户日益复杂、快速迭代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存在差距。
为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增强优势,弥补弱势,运用金融科技增强对普惠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动自身的敏捷化转型,即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内部实现组织和流程的高效率运转,外部快速洞察并响应客户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式的需求。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从内部简约化、外部差异化和精于协同三方面着手构建敏捷银行能力,成为敏捷金融企业。
其一,商业银行打造敏捷银行能力,需要推动金融供给侧资源的内部简约化。
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正在打造一个高度个性化、高频和即时体验的世界,为了满足消费者渴望的专属市场,企业必须重塑简约化的自身架构和内部运营能力,将顾客需求更加敏捷及时地传递到生产服务端,实现精准的供需匹配,为客户、员工及业务合作伙伴带来新个性化客户体验。埃森哲在201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对包括411位中国企业领袖在内的全球6600余位业务和信息技术高层管理者的调研发现,有85%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认为,整合定制化和实时交付的能力是建立下一轮竞争优势的关键。
对于银行而言,如果不通过组织流程简捷和技术数据建模,很难在充分发挥其综合性服务能力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实时智能的定制化服务交付。银行打造内部简约化的敏捷银行能力,主要体现在构建内部价值图谱,搭建企业级的组织架构、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借助银行科技(BanTech),运用9项技术,重构金融服务的前、中、后台作业模式,实现银行服务内部全流程的组件化、参数化、自动化,服务体验的简约化、定制化、实时化,敏捷实时洞察和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同时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敏捷银行”通过构建内部价值图谱,实现内部组织敏捷、业务流程敏捷、产品服务敏捷、人员敏捷,将拥有前瞻性的市场机遇识别和捕捉能力、快速的市场反应和客户需求响应能力、高效的组织决策和执行能力,以及高频的产品方案开发迭代能力。
其二,商业银行打造敏捷银行能力,需要构建外部差异化能力,优化金融供给侧服务。
随着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商业银行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产品服务同质化竞争现象将难以为继。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期,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外部差异化能力,首先要从银行经营战略上对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成熟期的发达国家金融服务领先实践进行借鉴学习。笔者对2018年末部分有代表性的美资和中资银行收入结构作了分析,在美资银行方面分析了摩根大通、美国银行以及富国银行,在中资银行方面分析了四大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从收入结构来看,美资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为50%左右,显著低于中资银行60%~70%。主要原因为美资银行业务条线更为多元化,包括财富管理、自营交易、投行、经纪业务、托管业务等都贡献了相当一部分的收入。而中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还是来自银行卡手续费、清算、代理以及理财产品销售等收入。美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收入结构的差异,对中资银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注点有一定借鉴参考意义。
在严峻的宏观经济与金融监管环境下,端正发展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金融科技对客户需求进行360度的深刻洞察,积极开发融入智能价值网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服务,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商业银行重塑实体经济客户体验、有效提升自身价值创造的关键。一方面,大量的潜在细分市场为商业银行构建外部差异性提供了巨大空间;另一方面,外部差异化还体现在将传统服务做到更为极致、更富创新、更具特色。例如,国内某国有大型银行根据不同客户或业务类型提供差异化的授信、风控、IT支持,从B2B转向B4B,针对各类普惠金融场景模式,形成标准化的IT支持能力,迅速在不同金融场景的细分市场构建了差异化竞争力。
银行外部差异性的重要价值可以从港股上市的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市场估值水平得到印证。按照2019年1月7日收盘价,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的平均市净率(PB)基本集中在0.5~0.8,平均PB是0.7,商业银行的同质化问题已经影响了其财务估值。而国内最早提出重点发展零售金融的某股份制银行,其聚焦金融科技应用、打造最佳客户体验等卓有成效的差异化战略则取得了丰硕的财务成果,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该行的PB高达1.29,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对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的平均PB0.7溢价率达84%,相对于股份制银行的平均PB0.73溢价率达76.7%。同时从财务数据表现来看,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该行的净息差达2.48%,超过国有大行平均值约23%,超过股份制银行平均值约38%,净资产收益率(ROE)排名第一,净资产增值率排名第一,净利润增长率排名第二。
其三,商业银行打造敏捷银行能力,还需要精于协同,完善金融供给侧机制。
商业银行推动敏捷银行转型,在构建内部简约化、外部差异化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吸收运用金融科技和银行科技领先实践,基于金融价值网打造与价值网主体的精于协同能力,一是银行前台融入商业场景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务(embedded banking utility),银行中后台部门通过实时智能的嵌入式作业(embedded operation)前移为产品服务的协作者;二是借助交易撮合和“发放—分销”方式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连接者,成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金融纽带。
笔者在《银行科技———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一书中谈到,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应进一步深潜以客户为中心协同创造价值的价值网时代,积极探索生态系统客户联合经营。智能金融价值网的参与者,基于各自的优势专业能力,采用B4B方式进行跨界协同,在智能分析的基础上,实时感知和响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商业银行更擅长的是风险回报平衡较为复杂的产品和综合服务能力,金融科技企业更擅长的是短平快的单一性服务和基于互联网的交互式体验,双方可通过跨界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构建涵盖客户关系、产业链、金融机构价值交互等在内的外部“价值图谱”,依托企业级管理理念,建立标准化、模块化、参数化的业务模型,形成企业级统一客户视图、统一产品视图、统一员工视图、统一机构视图、统一数据视图,为金融价值网赋能。例如,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外部渠道引进价值网内企业工商经营信息、企业重大事件等客户相关信息,通过建模进行深度加工、整合和量化分析,构建可视化的客户关系价值图谱,完成从原始信息到企业关联信息、潜在商机、风险预警数据的挖掘,应用于前台营销获客、中后台风险管控、反欺诈等领域。又如,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些银行与区块链中的私有链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围绕“核心企业+可控商品+动态资产ABS”,整合企业生产管理系统、ERP、物联网数据,实现可信贸易资产数据刻画,使核心企业三四级供应商小微企业能参与供应链,实现产业链账户及支付体系数字化、云化;并整合物流、仓储、工商、税务数据交叉验证,缓解信息不对称,实现激励相容。还有的商业银行运用区块链中的联盟链模式,进一步整合若干细分领域私有链,整合后形成私有链+联盟链的价值网,实现小微企业数据资产金融化的敏捷银行服务。
研究与经验表明,组织敏捷性与经营业绩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根据麦肯锡的组织健康度(OHI)研究,数据库中70%“最健康”的企业属于敏捷型组织,并有2倍的可能性取得优于同业的经营业绩。例如,海尔集团打破原有的科层制体系,向开放型的创业平台模式转变,实现了家电业的工业4.0转型,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从研发本土化到拓展本土化再到品牌本土化,实时响应全球的用户定制需求,打造海尔全球品牌策略平台,根据每个国家不同情况,建立丰富的品牌传播矩阵,创造用户个性化体验。
国内外一些银行已率先踏上敏捷转型的实践之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荷兰ING银行2015年开始的敏捷变革取得了多项实效,产品上线周期从每年2~3次缩短到2~3周一次,员工效率提高30%,客户净推荐值(NPS)大幅提升。国内某股份制银行于2017年实施了两个敏捷转型试点,通过推行跨条线集中办公、授权优化、流程精简等举措,信用卡从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从原先的23周缩短到9周左右,压缩了60%的时间,试点业务流程大大优化;同时,通过将复杂业务场景或庞大项目团队划分为“子小组”分模块运作并充分授权,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实现了“人的敏捷”。国内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推出了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将自身API嵌入各家合作伙伴平台,通过输出金融服务能力,让用户能在这些合作平台与众多消费场景里轻松便捷地使用银行金融服务;通过使用API Bank,一家中小型外贸企业主发现,原先需要2周时间完成的信贷申请审批工作,现在只需1~2天就走完全部流程。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积极推动敏捷银行转型,具有诸多益处。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塑造“敏捷银行”,以银行科技(BanTech)作为客户服务的核心纽带,可以有效激发业务、组织和员工活力,快速洞察和响应市场客户需求,在可控成本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现代财资管家”服务,有利于破除由来已久的银行同质化竞争,提升金融供给侧客户满意度和银行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货币市场相对于资本市场对中国金融供给侧贡献度约为9:1的现实情形下,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最核心力量,商业银行通过塑造“敏捷银行”,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为产业价值网赋能,有利于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更为精准、快速、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组合,重塑实体经济客户体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并有效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