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绿盟观察丨强化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促进民企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2024-06-06
    为了应对全球风险资本收缩,我国需要采取激励政策建立更强大的本土风险资本体系,有序重启IPO,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业。与此同时,在促进制造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同时,应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制定更具包容性的政策,孕育更多的服务型创新企业,创造更多就业,使得创新发展在结构上更加均衡,有助于更多的民营企业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2. 绿盟观察丨量价双优 银行理财市场“回血”2024-06-05
    进入2024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走势良好,存续规模延续2023年的修复态势。尤其是4月份以来理财规模增长态势强劲,测算当月新增规模已创近年新高,且规模增量显著超越了往年“跨季”的季节性。业内人士认为,今年银行理财规模将延续回暖态势,银行理财业务将在多个领域迎来机遇,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3. 绿盟观察丨着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岗 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2024-06-04
    就业是沟通社会需求和供给的桥梁,是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纽带,是支撑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盘”。可以说,稳就业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稳就业就是稳企业、稳经济。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此前召开的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同样指出,更加突出就业优先,着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留工补助、留工培训等政策要加大力度。
  4. 绿视界丨金融如何先立后破逐“绿”而行2024-06-03
    国务院日前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一组节能降碳的目标数据: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和3.9%左右;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实现节能降碳、发展绿色低碳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靠政府财政资金远远不够,还需要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
  5. 绿盟观察丨问道发展动能 新能源新消费领域亮点纷呈2024-05-30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较快、结构趋优、质效向好的特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中有升,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企业效益、就业收入、市场预期平稳改善。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正确认识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6. 绿视界丨瑞银3个月内两度上调美股目标价:年内还能再涨6%2024-05-29
    瑞银发布报告称,随着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缩小,美国企业盈利增长超出预期,促使该行再次上调标普500指数的年终目标。今年2月,瑞银已经上调过一次标普500指数的目标点位,而此次再度上调,表明瑞银对于美股前景的强劲信心。尽管该银行持乐观态度,但华尔街上并非没有唱空的声音。
  7. 绿盟观察丨创新多点开花 金融机构蓄势碳金融2024-05-28
    当前,我国已建成了“全国统一碳市场+区域碳市场”的市场格局,覆盖碳配额交易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交易,与国际市场的结构一致。然而,如何实现金融与碳市场的强强联合,仍有待各方不断探索。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碳金融大有可为,发挥碳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分散等金融属性上的积极作用。金融部门可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增加碳市场流动性。
  8. 绿视界丨业界共议绿色金融与气候治理,提升碳定价机制作用2024-05-2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重发趋势,其导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供应链中断、商品价格波动等,也对金融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挑战。促进全球减排,需要提高合作供给。此外,在推动低碳发展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碳定价体系,可直接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有效激励,也会支撑绿色金融发展。
  9. 绿视界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并坚守风险底线2024-05-23
    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为了切实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做实做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各金融机构都在认真规划、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此次金融监管总局印发《指导意见》就是为了更加系统、全面针对金融机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际工作作出指引。
  10. 绿盟观察丨落实“双碳”目标 协同推进近零碳排放试点2024-05-22
    在“双碳”目标下,零碳、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近来成为热点。目前,在园区范围物理层面实现碳排放量绝对值为零,即“零碳”,往往面临巨大挑战,较难实现。综合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政策导向等,实现园区近零碳排放是当前园区控碳工作更为合理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