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智库 | 曹远征:中国银行业的“破产”自救之路

2018-10-08 09:34:04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曹远征

摘要

“中国银行业在2004年技术性破产,后来开始走向市场化,到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体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资产负债健康了,能够持续发展了。这是中国顶住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部原因,否则中国银行业早就垮了。”

我曾经问过当时安徽省委的领导同志,当年你们是怎么做的?怎么变成小岗村的经验,然后在安徽推广的?想一想这个回答也是出乎意料,他们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重要是不争论,先做一年看看到底结果怎么样。一年以后,粮食出来了,争论自然就平息了,这种经验当然就不胫而走。

我们的经济学是饿出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实际上很有意思。生在红旗下,从小接受的都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后来又去插队。插队的经历、农村工厂基层当兵的经验,对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但你突然发现,怎么这个现实跟你原先所说的东西差距如此之大呢?换言之,我们的经济学在很大一个程度上不是读书读出来的,是肚子饿的,是饿出来的。

那么才是说传统体制我们不能走了,但是新体制是什么,没人知道,所以小平同志很伟大,说再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真正大胆的是中国的改革经验不是哪个人设计出来的,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

当农民联产承包了,粮食打出来了,然后粮食卖了就有了货币收入,有了货币收入,受工业化的规律,一定要去投资工业,就有了乡镇企业。有了乡镇企业,一定跟城里的国营工业还得竞争,乡镇企业就进城了,那么企业就得改,否则它就搞不下去了,这就要求松绑,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国有企业根据乡镇企业的农村经验承包制,后来用承包制,只负盈不负亏,没有长期行为,这才走上了股份制。走上了股份制,还是说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咱们只能在增量部分然后来股份一下,存量部分还是应该留在那儿,这就成了同股不同权,后来就变成这个世纪的股权分置改革的问题,就是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差异。那么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它是问题导向的,它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样一个来检验的,而不是靠什么。

于是你像是我们的温州经验,苏南的经验,这都是试验出来的。说中国改革在一开始它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试验的过程中间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发扬光大。那么这个经验现在流传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什么自贸区,或者是什么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是这个,这是我们当年在80年代体改委做出来的事,就是广泛地提供试点,提供样板,然后来看看试验的结果怎么样,试验中间能不能总结出经验,向其它地方复制推广。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经验是从实际出发,然后上升成理论,上升成经验,然后再复制到,回到实践中间去,这个过程现在还在进行,这个过程的经验在某种意义上,现在还没有彻底升成理论,还没有变成教科书上的,所以中国改革依然还是一个鲜活的事实,需要经济学家去总结、去上升它。

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如果追溯历史,在苏联的二三十年代就有讨论,在中国五十年代就有讨论,毛主席的时候《论十大关系》就是一个改革文件。

那么中国的改革为什么变成一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在全球有意义呢?因为中国最早打破这个框架,觉得计划体制必须改革,二是改革的方向只有市场,是市场导向性的改革,而不是在原有体制中间的修修补补的那种改革,这是1978年中国开启的方向。

其中有一个中国特色的经验,就是双轨制。在计划轨的旁边有一个市场的轨,然后一轨变成两轨,然后市场轨起着边界的引导作用,市场轨逐渐壮大,逐渐消化计划轨,然后两轨变一轨。

双轨制当然有它很大的问题,因为双轨在并立的情况下,那么它一定是两轨之间有一个价差,这个价差就是权力的价格。有能力把这个东西倒到那个轨道上,那你就获得很大的价差,所以我们说双轨它不是稳定体制,它可能构成腐败,但是双轨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如果你能控制这个过程,叫它逐渐向一轨方向并轨过渡的话,它是最平稳的,它不会出现经济大起大落。

现在人们更讨论的双轨,是双轨中的价差问题,双轨怎么过渡安排,这是一个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我想在80年代中国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最重要的是创造了这么一个经验,使它开始平稳向另一个方向过渡。

今天还有没有并轨的?就是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完全并轨,就是存在农民工和城里人户口的差异,这也是一个并轨的问题呀。尽管现在农民可以自由流动了,可以进城了,但是你发现他的社会保障,他的其它东西还没有并入这个轨,这也构成我们新时代的改革任务。所谓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这样一个需求,那么改革一定不仅是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其中这样一个教育的平等、医疗的平等、社会保障体制的平等,惠及到每个国民的这样一种平等,那么是双轨的并轨。

中国顶住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作为市场开放的风向标,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一直举世瞩目。从最开始的担忧,到后来的逐步建立自信,现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中国的金融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和巨头们同台竞技,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

当时有中国人民银行,但中国人民银行是料理国库的,所以中国人民银行最早的行址就是在财政部里。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的银行,一百多年前就开始有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它在海外还持续经营,还叫中国银行,但是在国内没有这个机构,国内叫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所以中国银行尽管是百年老店,但是百年老店在国内是没有的。然后你看看中国最早的银行工商银行,是1984年成立的。那么中国是随着1978年改革,中国金融体制才开始形成,换言之,它一定要从财政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市场行为的一个财务安排,这就是金融机构,而不再是个财政主导下的计划经济。

1984年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脱离出来以后,中国才形成比较典型的双层银行制度,就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那时候才有了四大专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但是你知道当时的银行,尽管不是人民银行了,但它不是商业银行,它叫专业银行,是按专业分工区别的银行。比如说中国银行专门从事外汇外贸业务,农业银行当然顾名思义,是为农民服务的银行。工商银行是一般性的。建设银行专门是基建,而且是非商业化的。这种银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承担政府财政的责任。而且在随后的发展中间,这个责任是变得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我们知道1984年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企业的利润不再作为一个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了,然后就利改税了,企业的税收变成财政收入,这时财政收入在急剧下滑,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钱再去维持国有企业了,于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就拨改贷,拨款改贷款了,这时候它的金融活动在加大。但是你说拨款改贷款,它实际上是金融在起到财政的一种作用。

然后所有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化改造,然后股份化改造不仅仅说是改成它的治理结构,而是说这一次政府的注资,政府用汇金注资,汇金变成跟政府的关系,就是说银行,工、农、中、建这些大银行的政治关系变成有限责任关系,政府以出资额为限,然后承担有限责任,政府不再承担无限责任。第二,通过股份制改造以后,是教你建立一个新的好的一个商业性的法人治理结构,然后用这个法人治理结构,然后是政府的注资不要变成一个免费的午餐,而变成最后的午餐,然后在商业渠道持续运行。

正因为这样一个改革,从2004年1月1号开始,一直到2012年以光大银行上市为标志,八年,然后中国银行的体制彻底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又是这个重大变化,中国银行业曾经是在2004年技术上全破产,因为当时中国的银行资本金只有4%左右,但是银行坏账高达20%,换言之倒五遍了,技术上全破产了。但是经过这么一改以后,不仅仅说它的资产负债健康了,最重要的它可以持续发展了,这是构成了中国顶住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部原因,否则的话中国的银行业早就垮了。

第一,我们说这个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告别了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这个告别高速增长实际上是意味着说是多么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不可能把经济拉回到两位数的增长。在这样一个情景下,如果你要想去拉升增长,去扩大投资的话,一定是向未来借钱,那么就是杠杆加长。而杠杆加长是一定会有很大的风险,因为金融危机就是杠杆加长后的快速去杠杆。那么要防范这种风险出现,那你就得人为地去杠杆。但是你人为地降杠杆、去杠杆的过程中间,那么这时候你会发现杠杆最长的是什么呢?最大的是什么呢?金融部门本身就是做杠杆的,因此降杠杆的问题不在金融部门中,是在金融部门以外,最重要是国有企业的负债率。所以去年金融工作会议讲得很明确,就说是去杠杆重中之重是国有企业去杠杆。

其二,中国的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是有特殊地位,它应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体老百姓的企业,那么它应该为全体老百姓服务。那我们说中国现在进入什么阶段呢?中国人口正在老龄化,社会保障的压力就非常之大,那么要填补社会保障压力的缺口就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必须得分红,国有企业的资产必须得变现去填补这个缺口。看看前两天李克强总理签署的,就是国有企业的股份不断地转入到社保基金去,因为中国有很多省份社保已经出现缺口,已经需要中央调剂,而调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一个很重要的安排就是国有股份进社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要国有企业的改革。

十八大以后,财政体制改的第一件事就是《预算法》,《预算法》把这四个预算成为统筹的了,可以调剂的,而调剂的主体就是国有资本预算。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国有资本必须得分红30%,然后无偿计入这个预算,这就是大家看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其中的数字是30%。那么将来进入的方向就是社保。这是财政体制应该改的。

这时候政府应该从一个建设型的政府转成公共服务政府,那么要转成公共服务政府,你的支出责任就应该发生变化。那么如果支出责任发生变化,变成公共服务政府,那么你的财政体制就要进行改革,其中在今年一号文件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在基层中间是有了社区组织,有了村民自治,那么它跟这样一个地方财政是个什么关系?这也都需要改革,于是中央跟地方,地方跟乡村,这要重新形成一个新的财政体制,支出责任方面,我在什么方面支出,什么方面提供帮助。

这个过程应该说是前无古人的,一个在13亿人口的国度发生这么伟大的一个变革,在短短四十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面貌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极大的改善,这是在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于是我们说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来说,这是精彩。

其实说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那么还有新人在开始。但是中国改革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接力赛。从这个过程中来看,历史可以告诉未来的。

新浪财经、中国经济50人论坛

制作团队

监制李兀

统筹梁斌

摄像团队郑伟 仇泽程 汪海涵 张成 王雨昕

文稿编辑刘丽丽

页面设计: 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