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智库 | 曹远征:中国金融体制改革40年,初心是市场化取向

2018-08-29 16:41:32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曹远征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对社会形态的塑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基本建成了开放的现代化金融体系,也为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曹远征站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历史关口,作为多项重要改革政策的亲历者,在他看来,中国金融下一步改革至少有三大任务要做,第一是利率市场化,第二是汇率市场化,第三是人民币全面可兑换。绿法(国际)联盟秘书处对其发言进行整理,回归改革初心,关注金融体制变化。

金改的历史起点

在曹远征看来,1978年以前中国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金融的业态是,“政府决定价格,所有工厂都是政府的附属物,是满足政府要求的生产单位,所有经济表现都是财政主导型的,是财政安排”。

1978年实现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的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价格管制逐步放开。“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可以把金融改革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曹远征称,第一个阶段(1978年-2003年)的核心是建立独立财政金融体系;第二阶段(2003年-2012年)是金融机构的企业化改造;第三个阶段(2012年至今)是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体系。

在第一阶段中,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是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自此,我国基本形成以央行为领导、以四大国有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

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展开竞争,推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曹远征称,“在此前工农中建四大行都是专业银行,是专业分工的,并没有商业性的导向,所以1993年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做真正的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目标”。

随着商业银行的成长,资本市场也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不断丰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别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成立;证券、期货、外汇和贵金属等专业市场不断发展。

步入2004年,金融改革已进入第二阶段,进行微观机制再造。其中较为重要的进程是建、中、工、农四大国有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境内外公开上市。2012年光大银行上市,标志着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工作全部完成。曹远征称,从2004年到2012年,中国银行业有了机制再造,重新清理了资产负债表,其意义在于重新理清政府和金融的关系。

金改的成功经验

在曹远征看来,金融机构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成功的标志在于中国顺利度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2年的时候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4%、坏账率20%,按照巴塞尔标准来分析,银行可能要倒闭5次了。” 他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金融危机了,可能小的冲击都会对银行产生巨大的挑战。然而经过改革,中国不但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有了长足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二步是成功的。

曹远征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他认为“双轨”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在稳定推进国有银行体系改革的同时,适时放开并鼓励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市场与机构发展,“渐进式的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就是分步走,中国的特色是双轨,在计划轨旁边有市场轨,然后向市场过度。在这一过程中,控制过度的速度和推进改革两个要充分监控,而监控的核心就是政府”。

曹远征还强调,市场取向性在改革中占据首要地位,“我国所有的改革是沿着市场取向性的方向走,只有沿着市场取向性,秩序会自我扩张,制度会自我进化,这个是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在今天,我们讨论改革开放40周年的第一条就应该是市场取向”。

在前两阶段的成功改革下,2012年至今,我国正逐步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体系。主要表现为利率市场化,即各类利率管制全部放开;汇率市场化,即实行“收盘价+一篮子汇率+逆周期因子”定价机制;金融市场开放,即实行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自贸区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即2015年人民币正式成为SDR(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

此外,我国积极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比如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引入逆周期调节手段、建立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实施人民银行“双支柱”调控框架;推进金融监管改革,成立银保监会等。

未来金改的三大任务

而今,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金融进入新境界,开始面临和发达国家同样的金融问题,比如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去杠杆、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管理、监管体制改革等等,构成中国金融新的挑战。这些新的历史使命标志中国金融从弱小走向成熟,也意味着中国要承担大国责任,要建立大金融、面向世界的金融、开放的金融。

从中国金融下一步改革来看,曹远征认为至少有三个任务要做,第一个就是利率市场化,第二汇率市场化,第三是人民币全面可兑换。

曹远征表示,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人民币全面可兑换,汇率才能自由化,那么利率才可以真正市场化。只有这样,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全面参与,才能加速度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这个目标来看,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任重而道远,在下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开放中进行改革就变成了应有之义。

关于利率市场化,他说,目前,利率已全部放开,但“形得成”还在进程之中,这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发育和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取决于金融机构的创新与竞争能力;在“形得成”之后,“调得了”还未破题,主要是没有形成收益率曲线,这些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和统筹安排。

曹远征曾长期任职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参与了中国银行的改制工作,亲历了中国众多金融改革议题。他强调,一定不要忘记改革的初心,也就是市场导向、市场取向,要相信市场是自我扩张和自我生长的秩序,在市场导向之下政府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