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智库 | 吴晓灵:改革开放四十年最珍贵的经验是融入全球化

2018-05-23 11:15:5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吴晓灵

摘要:5月21日,第三届“发展中国家金融领袖研讨项目”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启动,本届 26名学员来自联合国和23个发展中国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在开幕式上介绍称,该项目的目的是响应南南合作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教育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为南南国家培养金融领袖和人才,共享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绿法(国际)联盟秘书处对其发言进行整理,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全球化问题。

5月21日,第三届“发展中国家金融领袖研讨项目”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启动,本届 26名学员来自联合国和23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金融领袖研讨项目”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和南南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在开幕式上介绍称,该项目的目的是响应南南合作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教育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为南南国家培养金融领袖和人才,共享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吴晓灵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珍贵的经验是打开封闭的国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各国的时空距离,在全球分工合作配置资源能更好地提升生产效率,让更多的国家分享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但中国经济成功的经验不是单纯的开放,而是要同时伴随结合自身国情的改革。没有自身适应全球化进程、适应全球治理及遵守国际规则的国内改革相结合,也很难享受到全球化的收益。这也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有些国家受益多、有些国家受益少的原因。

她还提到,中国金融业四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高度集中的单一银行体制发展到目前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设,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各类金融机构并存,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这其中有巨大的成就,也有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蔡鄂生当日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采访时表示,受不同的国情制约,金融的发展在各国的表现有差异性。在学习他国经验时,完全照搬是不行的。有时将合理的经验“搬”到本国时却会发生“变形”,这不仅仅是产品设计的问题,而是与国情、机构、监管环境、法律条件等都相关。他认为,非洲国家一些国家可学习中国的“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但在资源整合,中国最擅长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可能很难办到。从金融领域来看,创新、普惠、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等理念可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而这些国家也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如肯尼亚和印尼在小额贷款方面做得较好。总之,南南国家交流对政策的理解,加强文化的沟通,对彼此是有益的。

据介绍,在未来七天时间的学习研讨中,除了课堂交流之外,第三届“发展中国家金融领袖研讨项目”的学员,还将实地参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了解中国“一带一路”的金融政策。

“发展中国家金融领袖研讨项目”已成功举办两届,共吸引来自亚洲、非洲、美洲、欧洲3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50名高级别财经官员、金融机构高管、国际组织代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