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0 10:09:00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摘要
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9000亿资金。9月6日央行消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在此之外,为促进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兼顾内外平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绿法联盟研究院研究整理出了相关资讯,共同关注释放9000亿资金背后透露出的政策信号。
一、央行降准的理由
其一,7月社融增速放缓,M2增速回落,流动性分层引发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压力增加,企业信贷下滑速度较快,社融结构恶化,除了短期流动性投放,实体经济迫切需要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缓解流动性分层难题,促进资金流向小微企业,降低企业实际利率水平。
其二,7月工业增加值降至4.8%,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8月PMI为49.5%,较7月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和实体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其三,基建增速乏力,托底效果一般,在加强地产调控基础上,为了做好“六稳”工作,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必要通过降息降准,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其四,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9月美联储存在降息的可能,世界经济周期趋同,中国货币政策空间打开。
其五,整体来看,2019年我国基础货币呈现净投放,叠加国库现金定存,总计净投放1.56万亿,但是9月有4415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加上10月季节性缴税,月度流动性缺口依然较大,短期资金面可能会比较紧张,央行虽然可以通过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缓解流动性,但是由于时间太短,资金难以流向实体经济,会大量沉淀在金融市场空转,迫切需要央行采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中长期货币工具补充实体经济流动性。
二、更好发挥政策协同作用
央行本次降准是落实近期一系列会议精神的“必选动作”。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强调,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据此,央行降准其实已成为各界一致预期。
7月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和第七次会议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均提及“逆周期调节”,甚至提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这一连串表态背后,是货币传导机制不够通畅所导致的实体经济“补血”不足。央行公告也显示,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9000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定向降准则是完善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三档两优”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服务基层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不排除央行还会继续降准,但降准空间总体来说已较为有限。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指出,准备金率下调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比起前几年已经小多了;8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从法定准备金率的角度来说,未来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但总的来说这个空间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此次降准后,我国大型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13%和11%,已比较接近美国和欧洲的水平(12%)。据此来看,后续再降准的空间不是很大。此外,考虑到降准属于“量”的行为,基于央行最新推出的LPR改革,可以预期央行还将借助LPR报价来逐步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即实现“价”的配合。
正如央行公告所说,此次降准并非大水漫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除了与9月中旬税期形成对冲之外,和以往相比,本次降准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国对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从严调控。事实上,央行最近的一系列会议也明确强调,新的LPR形成机制不会使房贷利率下降,“房住不炒”的定位不能偏离。同时,央行此次还针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体现其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良苦用心”。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我国的宏观政策必须保持足够定力、增强忧患意识、主动作为,全力办好自己的事,要精心打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的组合拳,更好发挥政策协同作用。
三、“降息”三部曲有望渐次奏响
分析人士认为,逆周期调节发力,降准只是“打头阵”。在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实现贷款利率换锚后,适时降低MLF利率以进一步降低实体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增大。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MLF利率下降就是降息。目前来看,降息“路线图”已逐渐清晰,“LPR机制完善—LPR基准推广—MLF小幅多次调降”的降息三部曲将先后奏响。
市场利率中枢下行可期
9月公开市场到期回笼量较少,又属于财政支出大月,配合央行适时适量流动性支持,货币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风险不大,央行祭出力度更大的降准举措,对季末流动性自然无需过虑。短期而言,降准释放的资金可保障流动性平稳迈过税期高峰。此后,流动性虽面临季末监管考核与长假前取现等因素扰动,但财政支出加力可期。跨季后,10月初市场利率中枢进一步下行值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央行降准虽然力度不小,但没有提出置换到期MLF。换言之,央行续做到期MLF的可能性依然存在,MLF操作窗口继续打开。
MLF操作备受关注
央行按月开展MLF操作已成为常态,但9月乃至此后一段时期的MLF操作将备受关注。
8月16日,央行宣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报价行给出的LPR报价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的方式形成,从而实现LPR与MLF利率挂钩。央行要求,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从而实现贷款利率换锚。其结果是,MLF、LPR、实体贷款利率之间有望实现密切联动,让市场利率下行更多反映到贷款实际利率中来。
8月20日,改革后的首期LPR出炉,1年期LPR是4.25%,五年期以上LPR为4.85%,相比之前利率有所下降。在降低实际利率的政策氛围中,市场对于LPR继续下行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存在较强预期。
某种程度上说,近期央行无论是改革LPR形成机制,还是实施普遍和定向降准,都是落实降低实际利率要求的体现。
专家认为,在新机制下,要实现LPR下行无外乎两种路径:一是降低MLF利率,二是降低加点,即压缩MLF与LPR之间利差。而MLF利率会否下调更受市场关注。
9月被视为MLF利率下调潜在窗口期的理由在于,市场推测美联储大概率将在9月继续降息。在美联储议息前,我国公开市场恰有一笔MLF到期。此外,9月20日将发布新一期的LPR,适时下调MLF利率,可及时带动LPR下行。
“降息”条件成熟
LPR形成机制改革后,贷款利率换锚,降低MLF利率从而降低LPR在本质上与原先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的效果相似。某种程度上说,降MLF利率就是降息。
当前,适时降息的条件正变得成熟。首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调节需加大力度。其次,海外一些央行纷纷放松货币政策,中外利差明显扩大,为我国货币政策更注重内部均衡创造更好条件。最后,降息约束在逐渐减弱。一方面,房地产融资渠道全面收紧,解决了降息的一大掣肘。另一方面,8月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已得到较充分释放,减轻了降息可能引发汇率大幅贬值的顾虑。
可以说,降息“路线图”已逐渐变得清晰。在完善LPR形成机制,实现贷款利率换锚之后,适时通过降低MLF利率以进一步降低实体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在增大。机构认为,“LPR机制完善—LPR基准推广—MLF小幅多次调降”的降息三部曲将先后奏响。即便9月MLF利率不下调,未来择机下调的可能性也在上升。
当然,考虑到市场利率并不高,且仍需兼顾稳定汇率、稳定物价、结构性去杠杆等宏观目标,未来即便包括MLF利率在内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出现下调,预计也会是以碎步缓行的方式呈现。
来源 | 新浪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