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高端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不断提升。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上,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市场机制,不断丰富科技金融工具和产品,定能让一颗颗科技创新的“种子”得到更多金融活水的滋养,让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强国之基。工信部前不久出台了《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实施意见》,提出要在指导地方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可以看出,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是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性举措。
-
实施碳足迹管理,碳足迹的核算、评价、认证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
-
央行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增长动能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不断彰显。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多部门政策协同。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此次八部门联合出台25条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将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振市场发展信心。
-
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和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具有金融和科技双重属性的数字金融,也已成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有力保障。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依法合规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方式主动有序拓展客户,以数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与质效,以用户导向来设计和提供更为易用、便捷、丰富的便民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
随着10月份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近期各地陆续推出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规范,数据要素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数据资产“入表”的落实,企业将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速推动向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转变。这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随着各地政策落地,资本市场和数据要素市场也将迎来双重利好。
-
近年来,针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强。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28万家,获贷率47%,比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牢牢把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做好相关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
日前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FDI)为负,资本净流出达118亿美元,自1998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公布季度国际收支平衡数据以来该指标首次转负。造成资金流出的原因更多地来自于美联储政策,即美国货币持续紧缩导致外资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其国际投资。中国仍然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推动制度型开放,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高质量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
-
自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按照部署,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落实方案。目标方法既已明确,落实落细是当务之急。当前,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需进一步加强监督严肃纪律,防范违规使用财政资金、财会信息失真等风险。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同,加强与其他各类监督有效协调,合力实现信息互通、同频共振,让财会监督更有规划、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