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9 13:57:30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法联盟研究院
重点一:到大城市落户将更容易
中国官方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把城市分为5个级别:超过1000万的是“超大城市”;500到1000万的是“特大城市”;100到500万的是“大城市”;50到100万的是“中等城市”;50万以下的是“小城市”。
事实上,西安、石家庄等一批“特大城市”已经在执行“Ⅱ型大城市”或者“Ⅰ型大城市”的政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抢人口”方面思想已经非常积极。
有观点认为,作为人口大省河北的省会,石家庄彻底放开落户门槛,也是户籍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石家庄之前,一些省会城市虽然还有一定的落户门槛,但这种门槛已经很低,不少省会城市中专即可落户。
“通知”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这就意味着,除了超大特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落户将变得十分容易。
也就是说,未来除了这13个城市外,其他城市都将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这个过程中,有一大批二线城市受益最大,包括西安、苏州、合肥、济南、青岛、大连、厦门、宁波、昆明、石家庄、南昌、福州等城市。
与此同时,这些二线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京沪等超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中小城市吸引力又不够的情况下,二线城市就成为人们落户的重要方向。
此外,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将受益。由于一二线城市房价较高,而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又相对之后,因此,有不少人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会选择房价相对合理的三四线城市,实现就近落户及置业。
关于城市群建设,“通知”提出,要有序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
指导省内城市群有序发展,提高一体化建设水平。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推动一些中心城市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此前国家已经下发过《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完善,梯次形成若干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中国有四大城市群——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成渝。目前,京津冀、大湾区都已经列入国家战略,拿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规划纲要。而新一轮长三角规划,也已经明确将纳入国家战略,会有同样规格的规划纲要。
重点四: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此次“通知”,是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及“收缩型中小城市”的概念。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注意到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开始“收缩”的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龙瀛的研究,在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有1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也曾发布研究成果称,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此次“通知”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换言之,“收缩型中小城市”要做小做精,切勿盲目扩张面积;而要把人口引导到中心城区,办法是公共资源先行。
来源:新浪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刘晓博说财经、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