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观察丨“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助力未来各大产业进一步发展

2025-01-16 21:58:03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这意味着不仅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和未来产业发展,也要通过“人工智能+”在产业方面的强大技术渗透力和创新力,更好赋能未来产业,产生高质量发展效应。我国正处于加强人工智能布局、引领智能时代的重要机遇期,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在专利申请数量和论文发表量上均位居世界前列。相对而言,我国选择了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人工智能+”路径,更偏重通过技术应用来创造价值和释放“智能红利”。

——援引自经济日报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强人工智能布局、引领智能时代的重要机遇期,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在专利申请数量和论文发表量上均位居世界前列。相对而言,我国选择了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人工智能+”路径,更偏重通过技术应用来创造价值和释放“智能红利”。政府陆续制定了多个指导意见和专项部署,整合人工智能相关项目、平台、人才等资源,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前沿突破和应用创新。当前,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选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作为智能化转型的切入点。《202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67%的企业已经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在企业内的应用机会或已经开始进行相关资金投入。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91亿美元,同比增长82.5%,2027年将达到134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1.8%。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此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相继出台。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5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了解了什么是未来产业,那我们更要回答“人工智能+”为什么能够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首先,“人工智能+”能够催生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前沿技术领域,是对已有技术创新方式的颠覆性变革。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颠覆性技术创新,从机械化、电气化到信息化发展,本质上都是对人类体力劳动的解放,而人工智能则是对人类智力的解放。

再者,未来产业作为颠覆性技术产生的新兴产业,本身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究竟哪些产业具备未来产业特征、拥有持续发展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人工智能的识别助力。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计算能力的超限拓展,及时准确地对海量产业数据、市场数据、研发数据进行分析,从供需角度、技术角度、风险角度精敏识别并预测产业发展前景,从而在不确定环境下从形形色色产业门类中筛选出真正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未来产业,为高效配置未来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持。

就具体产业而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基因技术、储能等未来产业的典型代表,无不是“人工智能+”的引领杰作。类脑智能产业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场景,其以大脑的神经机制和认知行为机制为模仿对象,通过计算建模手段和软硬件协同实现模拟大脑功能器件的物理呈现,从而产生模拟人体感认知、决策、控制机理的类脑智能机器人产品,并通过类脑芯片实现机器人控制系统,在自身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行业的变革。量子信息产业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为代表,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海量数据计算,而人工智能正是实现高效数据运算的重要技术手段。未来网络产业必须发挥“人工智能+”的融合、开放功能,实现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等的产业化应用与发展。

以“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前沿技术突破,进而加速产业化的过程。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全球优势,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拥抱人工智能,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大有可为的前提是形成应用合力。围绕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核心要素强化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带动未来产业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渗透并引领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更能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不断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依赖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体现在场景应用拓展。“人工智能+”推动技术创新进步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涵盖了从基础技术研发到实际应用落地的一系列环节,“+”的后面可以是各行各业、千百场景,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基础是打造联动格局。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领军企业,以集群式发展推动未来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提升链主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开展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深度参与未来产业全产业链体系,扶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发挥其在未来产业技术识别、市场应用前景判断方面的优势,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

还要注重强化发展效果。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产业,依托产业特色统筹推进国际创新中心建设。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础。国家部署了智能制造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印发实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从研发、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文生音乐模型、文生视频模型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快速演进,多个千亿参数基座大模型发布,智能体应用逐步拓展,矿山大模型、物流大模型、港口大模型、医疗大模型等已经在各自领域落地生根,这都将对制造业、服务业的进步带来重大影响。根据斯坦福大学2024年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实力排行榜》,我国居世界第二位,在研发、经济和基础设施方面表现尤其突出。

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需要相关部门在战略规划、科研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加重视前瞻布局,而成效则主要体现在领军企业、新兴企业是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是人工智能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把人机协调贯穿始终,促进人类智能、离身智能、具身智能相互协调。

发展未来产业是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部署。“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形成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推动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与加快未来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健康等重点领域发展,能够推动产业生态构建,提高发展效益,促进全面创新和实现精准服务。以“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布局发展,要着力提升科技能力,切实推动协同创新,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动态优化时空布局,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