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2 23:58:57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在季节性效应和政策加力下,6月新增信贷明显回升,信贷结构有所优化。6月份金融数据表明,随着支持经济持续回升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市场信心和预期回暖,融资需求有所修复。指数止跌回升,表明企业对市场预期有所改善,带动投资生产的积极性增强。
——援引自金融时报客户端
7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1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
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季节性效应和政策加力下,6月新增信贷明显回升,信贷结构有所优化。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05万亿元,环比多增1.69万亿元,符合半年末银行信贷季节性冲量的一般规律。但在去年6月政策发力带动新增信贷处于较高水平情况下,今年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仍同比多增2296亿元,超出普遍预期。在业内专家看来,6月份金融数据表明,随着支持经济持续回升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市场信心和预期回暖,融资需求有所修复。
在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看来,从总量上看,6月份的数据超预期;从结构上看,6月份的数据更好。最能体现企业投资信心及意愿的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两年平均增速达到了41.6%,而且,年初以来,企业中长期贷款累计增长了9.7万亿元,分别较去年和前年提高了56%和47%。
“进入二季度以来,在消费需求转暖带动下,居民信贷表现相对较好,而企业中长期信贷持续多增,意味着企业对经济预期整体仍然保持乐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分析称,展望下半年,随着政策加力提效及经济内生动力修复,金融数据有望稳步走强。
新增信贷明显回升,企业中长期贷款成拉动力量
“6月新增信贷显著回升,企业与住户贷款均大幅放量,票据融资同比减少,信贷结构明显优化。”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在半年末效应和政策驱动下,6月信贷扩张再度加速,全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05万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仍同比多增2296亿元。
从半年数据看,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显示信贷投放靠前发力,有效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为宏观经济恢复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分部门看,企业部门方面,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436亿元,延续年初以来的多增势头。业内专家分析称,6月以来,逆周期调节政策加力,6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拉动投资和生产需求,在季末信贷冲量和政策继续引导支持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作用下,企业贷款仍有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依然为新增信贷的重要拉动力量。
居民部门方面,6月居民贷款同比多增1157亿元。其中,贷款利率下行提振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多增632亿元,由房贷构成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意外多增463亿元。温彬分析称,端午节小长假、“年中购物节”活动对消费起到支撑作用,6月LPR下降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带动居民贷款明显改善。6月地产销售跌幅虽扩大,但在按揭早偿阶段性放缓下,居民中长期贷款较4月至5月明显改善。
社融方面,数据显示,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高基数效应下,增速有所下行。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22万亿元,比上月多2.6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859亿元。温彬分析称,结构上看,表内人民币贷款处于高位,仍为新增社融的主要贡献项。
M2增速仍处高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6月末,M2同比增长11.3%,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高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下,6月M2同比增速延续回落,但仍居高位。”在温彬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6月信贷投放明显回升,信贷派生力度仍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财政支出力度较大,对M2有所支撑,6月财政存款减少1.05万亿元,同比多减6129亿元。
6月末,M2同比增速走低也与居民消费意愿增强有关。在梁斯看来,今年以来,受疫情政策放开影响,消费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居民消费动力稳步回暖,储蓄意愿有所下降。特别是居民外出购物、就餐、旅游、观影活动增加,相关消费明显扩大。
记者注意到,近期一系列稳经济政策举措持续发力。继6月份LPR下降之后,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延长房地产“金融16条”有关政策的适用期限,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地产企业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在温彬看来,政策加力将驱动下半年金融数据稳步走强,并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内生投资和消费需求,巩固经济稳步回升的基础。
来源丨金融时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