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观察丨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有力支持经济发展恢复向好

2023-05-17 23:21:36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恢复向好。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经济恢复持乐观态度,下一阶段政策更多是巩固现有政策效力,实现平稳过渡,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精准支持。

——援引自金融时报客户端

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6.0%和41.2%;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3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较去年同期下降0.4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较去年同期下降1.3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恢复向好。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也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操作思路作出部署。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报告》对经济恢复持乐观态度,意味着下一阶段政策更多是巩固现有政策效力,实现平稳过渡,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精准支持。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物价低位窄幅波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长期发展还具有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

展望未来,《报告》分析称,经济延续复苏态势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恢复,消费场景改善,消费倾向回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二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建投资继续发挥稳增长重要支撑作用,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房地产走稳对全部投资的下拉影响也会趋弱。三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齐全,配套能力强,出口仍具备结构性优势。四是已出台政策措施持续显现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环境。

对于物价形势,《报告》在专栏中强调,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特别是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稳定在0.7%左右,广义货币(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总体看,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持续整体好转,其中二季度在低基数影响下增速可能明显回升,为顺利实现全年增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报告》指出。

不过,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对此,《报告》表示,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能,多措并举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搞好跨周期调节

对于货币政策,《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搞好跨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相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上季度报告”),货币政策基调在“精准有力”的基础上新增了“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总量工具在提供货币增量时更多考虑政策力度的控制,而政策支持信贷投放的节奏也将以平稳为主,整体基调相较于上季度更为稳健。

“政策开启了从逆周期发力向跨周期维稳的过渡。”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一方面,要继续通过结构性工具,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定向支持;另一方面,现有政策力度要进退有度,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也要保证政策的持续性。

《报告》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运用好实施期内的阶段性工具,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上季度报告中提出的“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本次《报告》表述调整为“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强调对政策支持长效性的关注。明明分析称,相较于总量工具,“精准滴灌”、杠杆撬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更加合适。

来源丨金融时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