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视界 | 科创板开板三周年,未来风口在何处?

2022-06-14 21:54:36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摘要:2022年6月13日,科创板迎来开板三周年;7月22日,是科创板开市三周年。

三年来,科创板在促进资本和产业有效对接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科创属性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我国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资本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428家,累计IPO募集资金约6110.68亿元,总市值超5.1万亿元。

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

2019年1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一整套更具包容性的科创板上市条件逐步成型,为科创板问世奠定制度基础。

从试验田到新高地,科创板探索发展的每一步,对我国资本市场都意义非凡。三年来,科创板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一系列创新制度落地见效,为“硬科技”企业支撑起一片新天地。

回顾科创板开板三年来的历程,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感慨道:“科创板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进一步优化上市环节、提高发审效率,为科创企业融资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通道,让投资者分享其成长价值,让更多资金向科技创新领域集中,更好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

“科创板开板以来,支持了一批科技属性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印证了试点注册制的成功。”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

杨德龙称,科创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是对于主板和创业板的有效补充,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9年3月份上交所发布《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到2022年5月份证监会发布《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三年来,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始终是科创板建设的主线,涉及发行上市、信息披露、持续监管等方面。

“公司存在特别表决权、协议控制等多重情况,科创板实施包容性政策,为公司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幅降低了发行成本。公司通过科创板上市,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科创板首家红筹、VIE架构并首次申请发行CDR的企业——九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投资顾问邢星看来,科创板制度创新可归纳为四点:一是创新注册制改革新理念,充分尊重市场,有效发挥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二是降低发行上市门槛,宽松进、严监督、依章法;三是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实行常态化监管,提升违法成本;四是针对市场交易状况,引入做市商制度,增强交易活跃度和灵活性。

杨德龙认为,科创板交易制度创新、询价制度创新以及做市商制度创新,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做市商制度,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有利于科创板进一步做大做强。

陈雳表示,未来科创板上市公司,要明确高质量发展目标,合规守法经营,尤其要积极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突出科创属性,进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调整科创板准入门槛,创新红利惠及更多投资者

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其创新红利,是科创板的一大特色。数据显示,艾力斯、迈威生物、拓荆科技、上海谊众、安路科技、沪硅产业、唯捷创芯、埃夫特、亚虹医药、君实生物、迪哲医药、首药控股等尚在研发高投入阶段的企业,便是借此创新制度顺利登陆资本市场。

马勒思介绍,奇安信过去几年处于亏损状态,是因为选择了高研发投入的发展模式。为建设研发平台、布局新赛道产品、提升攻防竞争力、建立全国应急响应中心,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0.47亿元、12.28亿元和17.48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3.20%、29.51%、30.10%。

“公司持续多年加大投入,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新赛道产品收入占安全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已达70%,多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持续领跑行业。同时,大禹、鲲鹏、川陀等多个研发平台已实现量产,这将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和产品性能。目前,公司研发投入高峰期已过,为今后提升经营效率和增加盈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勒思介绍。

对于放宽非盈利企业上市的调整,海通证券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郑宏达表示,如果没有科创板,中国大量的半导体及计算机软件企业很难在A股上市。“科技企业发展依赖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如果为了短期盈利指标而降低研发投入,就会降低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其规模相对小的时候出现亏损,市场应给予一定的包容。这样才能让那些做半导体、基础性软件的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发展。”郑宏达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等到这类公司盈利之后再上市,一是会错失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会;二是投资者也无法分享这类公司没有盈利之前的快速发展红利。

聚焦国家重点支持产业 ,赋能高科技企业持续发展

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充分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

郑宏达表示,科创板市场发展壮大,可促进中国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产业升级。

光伏发电领域,在谈及科创板上市效应时,2022年1月份上市的晶科能源相关负责表示,“上市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扩充融资渠道,引进优质的长期战略资金,优化公司股本结构。此次上市帮助公司进一步提升了N型高效电池和高效组件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提升了公司经营业绩,巩固了市场地位。”

智能信息终端领域,传音控股相关负责人在向记者介绍手机产业发展时表示,未来移动互联网络商业化应用将进一步拓展,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对手机厂商提出了较高的技术挑战。因此,手机产业链企业面对行业技术的快速更迭,需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以及有力的资本支持。

生物医药领域,一款药品从实验室到推向市场,要经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从科研成果向成熟产品有效转化,不仅考验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更是对企业管理团队、运营能力、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全面检验。三年来,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并成为其中第一大“行业”。“科创板吸引一大批成长属性强的科技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激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活力。在吸引一大片高科技、高壁垒、高估值的企业上市的同时,还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打造了充满竞争活力的资本平台。对于投资创新企业的PE、VC、产业基金来说,科创板投资链条闭环更加完整和有效,实现一、二级市场协调联动,优化产业配置,从而加速行业创新升级。”首家“H+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昊海生科有关负责人表示。

新兴企业获得融资,开启研发驱动之路

华夏科技创新混合基金经理周克平表示,截至2022年6月2日,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424家,主要集中在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新能源,计算机,国防军工,基础化工等行业,有非常明显的行业分布特征。从募集资金角度,科创板目前累计实现募集资金5542.38亿元,其中IPO 5286.01亿元,再融资256.38亿元,非常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科创型企业的发展。

新兴企业获得融资,开启研发驱动之路

数据来源:Wind 统计,华夏基金,兴业证券,截至2022.6.2;单位:亿元

从投资者角度,科创板给我们提供了一大批高研发强度的公司,而我们都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收获大都来自于今天的研发投入。

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

数据来源:Wind 统计,华夏基金,兴业证券

由于整体体量较小,从研发的绝对金额和人数上,科创板不如创业板和主板,但是从研发费用率和研发人员占比角度可以看到,科创板的“研发驱动”含量是目前所有板块中最高的。

从结果上看,过去三年科创板公司的高研发投入,也较好地转化为了财务上的经营成果:

过去三年科创板公司的高研发投入,也较好地转化为了财务上的经营成果

数据来源:Wind 统计,华夏基金,兴业证券

面向未来:结构性因素有望替代周期性因素,重回市场定价主导因素

回顾过去2年,从宏观上,我们也面临了70年代的通胀环境,从20年7月以来整个周期性的宏观因素成为替代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成为了股票市场的主导定价因素,市场的调整最早是从2020年的7月份以医药和TMT见顶为标志,然后是2021年的3月份以沪深300指数见顶,以及2021年的11月份,创业板指数见顶,主要指数都完成了30-50%的跌幅,大量公司顶部回撤幅度甚至超过50%,而这个持续时间也已达到了1年甚至1年半以上(不同行业感官不同),我们认为这个时候宏观的周期性因素已经在股票市场定价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反应。

面向未来,从结构性因素上看,中国的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在过去3年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供给和选择,这一点无疑与当年的纳斯达克的诞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另一方面,今天在完成城镇化快速渗透和重化工的第一轮工业化之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子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云计算软件、化工新材料等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并且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与当年日经225指数的产业背景非常类似。

站在这个历史关口,我们以长远一点的眼光来看待,之前影响市场的地产下行,疫情反复,全球通胀等周期性因素,都已经演绎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位置,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力量依然生机勃勃,科创板本身便是最好的代表。

从我们历史的经验来看,不论是产业周期也好,估值水平也好,还是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都已经到了一个成长股的多重因素底部的区域。而这种区域会持续多久,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可能在一个到两个季度之间,但是我们比较确信这里是底部区了。

来源 | 证券时报之声、华夏基金财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