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4 21:17:08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摘要:4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上涨,几乎要回到2018年6月以来的高位。对于这一波上涨的原因,市场普遍认为是美元指数走弱带来的被动升值。对于后市,市场猜测,央行会放弃汇率目标,并对于中长期的升值持容忍的态度。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表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5月23日,央行网站发布了央行副行长刘国强针对汇率机制和汇率问题的回应,再次重申了上述基调,这也是货币当局针对人民币汇率水平一以贯之的态度。刘国强还强调,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针对汇率机制问题强调,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是适合中国的汇率制度安排。
为何金融委、央行接连对汇率问题再度密集表态?这或与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快速升值,以及有观点建议应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应对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有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央行已基本退出对人民币汇率的常态化干预,这就意味着央行对人民币汇率涨跌波动的容忍度大幅提升,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而非央行,因此,呼吁人民币汇率应升值的说法本来就不符合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
美元指数走弱带动人民币走强
刘国强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目前,我国外汇市场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汇率预期平稳。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人民银行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是适合中国的汇率制度安排。人民银行将注重预期引导,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刘国强称。
自4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截止目前,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破6.44,达到6.4345左右,4月以来累计升值幅度达到2%左右。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近期升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指数的走弱。4月以来,美元指数同期降幅达3%左右。也就是说,随着美元指数的走弱,主要非美货币都在升值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幅相对于美元指数的跌幅还小一些。
美元中长期走弱对将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自疫情以来,美联储再度实施超常规宽松政策,让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中长期内,美元将进入弱周期,而随着美元的走弱,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货币有望中长期走强,进入升值通道。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美联储的宽松推动美元指数走弱,从时间维度上,本次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美元进入一个不低于9年的弱势周期。
美元走弱的另一个内在逻辑在于可以减轻美国自身的债务压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净债务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对外净债务由2.51万亿美元大幅上升至近14万亿美元,当下美国财政刺激下的经济复苏会恶化其经常账户,进一步加重美国对外负债的负担,而美元贬值有助于缓解其债务负担。也因此,不少分析预计,中长期看,美元进入弱势周期,美元指数很难在回到95以上。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近日也表示,总体看,人民币对美元在中长期内将持续对美元升值。这既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相对购买力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美联储搞量化宽松和不断扩表的后果之一,而且经验数据也表明,多数成功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0000美元后,其货币将对美元汇率呈持续升值趋势。
美元的中长期走弱将对全球经济金融形势、跨境资本流动等带来深远影响。谢亚轩表示,与2011年至2020年整体强势美元伴生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不同,未来的弱势美元通过六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造成显著影响:
一是经济增速,弱美元对全球和中国经济具有扩张效应,经济易“热”。
二是价格水平,美元指数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跷跷板效应。美元弱,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弱美元条件下,需要更为关切通胀风险。
三是人民币汇率,美元弱,人民币强,更需要应对升值预期。
四是国际资本流动,弱美元推动全球范围内信用扩张,国际资本涌入中国,追捧中国资产,推高国内金融资产价格。
五是全球贸易和产业链转移,弱美元期间,国际贸易规模扩张,贸易争端缓解,全球产业链贸易和产业转移将重新活跃。未来应特别关注中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新动向,中国部分产业在RCEP框架下与东盟等有关国家的合作,保障大宗商品供应安全和实现“碳中和”等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新机会。
当心美元指数阶段性反弹
尽管中长期看美元大概率进入弱周期,但并意味着这期间美元指数的走势就是直线下降,中间的反复波动甚至阶段性上涨都有可能。例如,年初至3月底,美元指数就经历了一段超预期的持续走强时期。同时,由于近期美联储官员开始讨论缩减购债规模,市场预期美联储宽松政策将提前退出,这都将对美元指数的短期走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嘉盛集团全球研究主管 MATT WELLER表示,美联储会议记录显示一些成员认为应该开始讨论美联储缩减购买金融资产的规模,这是一个重要事件,显示了美联储的领导层开始出现不同声音,在经济强劲复苏的背景下,部分委员对通胀和金融风险的担心可能在上升。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会继续强劲,通胀继续攀升,这可能会迫使美联储不得不比现在计划更提前退出超宽松政策。8月的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会可能是需要关注的时间点,美联储可能会宣布缩表的时间表。
从目前市场的反应看,已有机构预计,今年年底之前美联储会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这一政策将会给市场带来较大波动;也有观点认为,缩简资产购买规模要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初。不过,加息条件仍然不具备,可能要到2022年以后。但不论如何,美联储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无疑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
因此,对市场主体而言,重点不是赌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而是要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日益加大提前做好准备,做好财务规划,规避汇率风险。
“如果我们把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战略目标并按现有政策框架推进其国际使用,支持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布局生产、调整分工,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对于汇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相对价格信号的作用,就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顶层设计。”周诚君称,我们就要承认,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们管不了人民币汇率,中国中央银行最终要放弃汇率目标,人民币汇率是全球所有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偏好、预期和交易决定的。
国家外汇局副局长王春英近日也表示,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的理念非常重要,理性面对汇率涨跌,审慎安排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合理管理汇率风险,以保持财务稳健和可持续为导向,而不应该以套保的盈亏论英雄。避险保值就像花钱买保险,是以一个比较小的成本来管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损失。
对于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而言,预计仍将在宽幅波动中维持基本稳定。实际上,尽管4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但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仅有1.61%左右。
过去一谈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市场就担心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不过,FXTM富拓首席中文分析师杨傲正表示,由于全球疫情仍在反反覆覆,东南亚和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业仍远未能复苏至疫情前水平,中国出口的优势便更为明显,而相信这一个优势直至全球疫情进入平稳阶段前或不会改变。预期中国的出口优势将在2021年全年持续下,人民币即使持稳地维持在当前6.5附近的高点下,仍将不会伤害中国出口增长的趋势。
均衡稳定、双向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刘国强强调,人民银行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是适合中国的汇率制度安排。他并称,人民银行将注重预期引导,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这是对于近期市场上一些单边升值预期的回应,表现了货币当局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的态度。
随着这一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次出现的升值,市场上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预期再度浮现。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重磅发声称,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3日,刘国强再次强调了这一一以贯之的基调。
事实上,随着汇率市场化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的不断增强,这种阶段性的起起落落对于人民币汇率而言,已经并不稀奇。“一个月把前两个月的涨幅全部抹掉,一个月又把上个月的跌幅全部收回来。”管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人民币汇率已进入大开大合双向震荡“新常态”。
相比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的起伏,去年的波动更甚,2020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7,下半年短短数月又经历了快速上涨。
刘国强23日表示,目前,我国外汇市场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汇率预期平稳。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赵庆明认为,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最敏感的几个因素,首先还是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指数怎么走,如果美元指数进一步下探,人民币对美元一定是升值的。第二,还取决于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第三是国内经济的风险因素。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从时间维度上,本次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美元进入一个9年左右的中长期弱势。
管涛对记者表示,未来美元指数的走势还很难判断。4月份,美国PPI和CPI均出现超预期增长。面对通胀压力,美国货币政策紧缩预期相对中国将会更早更强,届时美债收益率将会进一步上行。不过,管涛认为,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灵活性增加的情况下,即便出现美债收益率上行乃至美联储提前紧缩的情形,中国货币政策也不会被美国带节奏。
来源 | 第一财经 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