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17:26:56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次全会释放未来中国发展重要信号。
五中全会释放的九大信号
信号1:战略布局新表述
“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战略布局中,人们看到,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还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这次全会令人瞩目地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信号2:“强国”高频出现
梳理全会公报,“强国”是高频词。公报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公报也提出多个强国任务、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优化升级经济体系方面,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认为,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十四五”时期和到二〇三五年的目标、任务、战略。这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强国目标,符合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也符合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信号3: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公报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信号4: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动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宝成表示,当前,尽管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创新仍面临一些突出短板,在接下来的“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强化硬投入,优化软环境,走自主创新之路,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信号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公报的一个亮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为“十四五”乃至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期间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对此公报指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信号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顺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说,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要更加强调制度型开放,不断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信号7: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二〇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十四五”时期,将会有更多促进民生改善的实招硬招。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信号8: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表示,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由个体、家庭的问题向群体、社会问题转变,由相对单一的社会领域问题向多领域问题转变的态势,应对任务更为繁重,需要着力发展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精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
信号9: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以1927年南昌起义为起点,2027年将迎来人民军队建军100周年。公报提出,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北大光华院长刘俏解读五中全会
针对五中全会精神以及针对十四五规划的相关建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在第一时间做了相关解读。
“不变”与“变”
“五年计划”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发展道路非常特别的一部分,它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将顶层设计与底层活力有机组合在一起,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密码之一。而本次举行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头戏,便是讨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今年是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明年将开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尤其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本次全会以及对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有着特殊意义。一方面,中国经济核心逻辑已然改变。在经历了40余年高速发展后,支撑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诸多因素开始逐步弱化。我国发展模式需要从以往的速度规模型经济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进行转变。另一方面,逆全球化、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都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全新挑战。
从中长期看,面临的第一个大挑战是: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怎么去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工业化时代适合全要素生产率(TFP)保持高速增长,但中国工业化进程基本结束,到2035年,服务业的GDP占比将达到65%以上,在服务业领域保持高TFP年增速并不容易。
第二个大挑战在于: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形成产业供应链的相对闭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非常高,但同时也大量地依赖上游进口,如何形成供应链闭环是未来一段时期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在于我们的资本、人力、土地等要素流通不畅,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并不匹配。
机遇又在哪里?
第一,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4亿新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崛起,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第二,中国的大国工业,我们的制造业占到GDP的27%-28%,而美国只有11%,如果在未来,我们争取把制造业的比例保持在20%以上,本身就可以释放巨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潜能。
第三,“再工业化”即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巨大机会,再工业化本身以及为之提供基础的“新基建”,将带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巨大空间;
第四,产业结构的变迁与人口流动。根据光华思想力的测算,我国目前城市化率是60%左右,到了2035年会达到75%甚至8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15年还将有20%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个过程中将产生新的庞大的需求。
要回应这些挑战与机遇,就意味着“十四五”规划的思路必须改变:不再追求GDP等总量指标的高增长,而更加关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注产业结构的均衡,更强调人民福祉,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依靠“需求驱动”“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
“创新”的核心地位
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核心”二字在党中央的文件里,使用是很谨慎的,这说明,对创新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对于我们如何形成供应链闭环这一挑战的回应。在全球化一帆风顺的阶段,我们体会不到这种挑战的巨大。如芯片、飞机发动机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技术,通过这一次中美贸易争端反映出来,这是我们面临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一点也是未来形成新发展格局里面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十四五”必须要从长远考量的,怎么去形成产业供应链的闭环。
公报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研发,应当是比较重要的一步。近年来,我们其实很重视研发,去年研发总金额达到GDP的2.2%左右,相当于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研发又包含研究和开发两个方面。我们在基础研究的比重仅仅5.5%-6%之间,远远低于美国的18%、法国的25%,也就是大量的资金用在了开发上,我们对基础科学和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并不够。我们最欠缺的底层技术、核心技术,可能需要长年累月的投入。中国对研发的较大投入积累不过20年,“家底”还不够。那在未来5年,未来15年,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投入,如何投入,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国内大循环”与“三农问题”
公报在谈“双循环”时,特别强调了“国内大循环”。公报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双循环“其实是描述中国经济所处的一种状态。过去十年,我们出口占GDP的比重从30%以上下降到约17%,2019年进出口只推动了11%的总量经济增长(注:消费同期拉动了57.8%的经济增长),这是和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量相匹配的比重。那么,未来我们可能思考地是如何真正畅通国内大循环。真正要推动国内大循环,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破题:
第一,继续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从资本来讲,我们考察金融资源的配置发现,往往是那些投资回报高的、具有市场活力的部分并不容易获得资金,反而是一些投资回报低的部分却获得大量资金,资金并没有得到有效配置。这就是著名的“资本逆向流动之谜”,无法破解这个谜,资金的循环很难畅通起来。
第二,从人的要素来讲,一方面,我国未来劳动力要素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劳动力数量减少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好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只有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劳动力在城乡间、地区间以及产业间更有效的配置,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潜力,才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效率改进空间。与农业人口相关的还有土地市场,找准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症结也至关重要。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或者说双循环的格局形成,它不仅仅是概念上的问题,在供给端、消费增长方面,我们需要做出更为具体的实事, 农业、农村、农民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三农”问题,全会也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消除城乡二元差距,需要将城市化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将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结合起来,这为未来要素市场改革、新型城市化的推进等提出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需求驱动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要形成以“需求驱动”的国内大循环,还需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主要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组成。初次分配是整个收入分配制度中最基础的部分。尽管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破1万美元,并且今年GDP突破100万亿元已几无悬念。但从初次分配来讲,个人和家庭所占GDP的比例只有43.3%,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达60%以上。这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收入再分配方面,我们的资本市场等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比较好的财产性收入。比如,根据我们的测算,从1991年资本市场重新启动到2017年底,在尚未考虑通胀等因素的情况下,A股年化名义的收益率仅约为5.3%。再比如,农村人口很难获得财产性收入,在初次分配存在“剪刀差”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痼疾长期得不到消除。我国分配不平等情况仍然严峻。基尼系数是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到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总体来讲,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相信依靠中国的智慧,依靠更加彻底、更加果断的改革开放,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出来,未来能够抓住战略机遇期,有效破解经济难题,从而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
15次提及!全会公报看“创新”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重磅发布。在新华社播发的6000多字全文中,“创新”在不同内容板块中被着重提及15次。
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时,全会分析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全会提出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在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时,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在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标准。
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全会作出了一系列规划,把“创新”放在首位来强调。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核心地位”“战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这些关键的“定位词”,一致宣示着此次全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
在具体工作部署中,“创新”在多个维度均一以贯之:谈科技创新,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谈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会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谈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全会提出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
通读公报,无论是总结过往发展经验还是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阶段谋篇布局,“创新”都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着重谈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强调了6方面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他进一步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点阐释了如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强调了理论创新的具体路径,明确表示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需求,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开好局、起好步,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更是“第一动力”。
来源 | 新华网、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