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09:30:44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最新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显示,5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经济运行延续复苏态势。具体来看,5月份工业生产稳定回升,市场销售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商品零售规模已接近上年同月水平。前五个月,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持续收窄,高技术产业、农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分析认为,经济“U型”复苏节奏未变,平稳复苏持续推进。部分机构人士预期,二季度经济增速大概率转正,经济增速将逐季提高。政策方面,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如何拓宽银行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沟渠”,打通“血脉”,再贷款再贴现、监管容忍、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产业链应收账款融资等政策将继续加强力度, 精准落地实体企业。
先来快速了解本次发布的数据要点:
1、工业生产稳定回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4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53%。前五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幅收窄。
2、截至5月27日,67.4%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较4月下旬上升6.6个百分点。
3、5月份,超7成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过半列入统计的工业产品产量实现增长。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集成电路圆片、充电桩等新兴产品产量增长均在70%以上。
4、装备制造行业增长继续加快,基建类相关产品增势较好。5月份,建筑工程用机械产量同比增长38.4%,增速较上月加快17.5个百分点,其中挖掘机增长82.3%,较上月加快32.8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混凝土机械分别增长56.1%、42.2%;汽车产量215.2万辆,增长19%,其中载货汽车45.8万辆,增长54.7%,增速均较上月明显加快。
5、受市场需求恢复拉动,SUV汽车、笔记本计算机分别增长33.5%、28.6%,智能手机、智能电视产量由降转增。此外,原材料行业增长有所加快。
6、投资方面,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降幅分别比1-4月份收窄5.5、4.0、3.0个百分点。
7、民生领域投资增长。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速加快,创下自2017年以来新高。农林牧渔业投资和社会领域投资均由负转正。其中,1-5月,牲畜饲养业投资增长36.0%,家禽饲养业投资增长46.0%。
8、1-5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均由负转正。
9、民间投资继续恢复。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开发、社会领域、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降幅依次收窄了4.7个百分点、4.0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
10、投资新开工项目继续呈现向好态势,1-5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7.9%,增速比1-4月份加快6.8个百分点。
11、消费方面,居民消费持续改善,市场销售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商品零售规模已接近上年同月水平。近八成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同比实现增长。
12、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5%,增速为2018年5月份以来次高值。
13、房地产销售有所恢复,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政策发力,居住类商品零售额由降转升。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3%、3.0%和1.9%。
14、餐饮和住宿业经营情况有所改善。5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8.9%,降幅继续收窄12.2个百分点;外卖等餐饮服务快速增长,5月份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
15、就业方面,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4%,均有所下降。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比4月份增加1.8小时。从前五个月新增就业人数的同比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37万人。
一问:5月经济运行是否符合预期?
5月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扎实推进,生产需求继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积极变化累积增多,国民经济逐步恢复。
付凌晖表示,5月份经济运行总体上符合预期,有六大特点,即:工业服务业实现增长、消费投资继续改善、新动能不断增强、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企业复产率继续提升、市场预期保持平稳。
付凌晖进一步指出,尽管5月份主要指标继续改善,但从当月看不少指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从累计看多数指标仍在下降,表明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经济还未回归正常水平。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在解读工业生产数据时就表示,当前工业生产总体恢复向好,但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值得关注。一是行业和产品回升力度有所减弱,41个行业中有25个行业出现增速回落或降幅扩大,产品增长面较上月有所下滑。二是消费品行业出现下滑,增速由上月的增长0.7%转为下降0.6%,服装、家具、文教工美、皮革制鞋等行业下降在5.0%-11.4%之间。三是出口订单不足,工业出口交货值由增转降,同比下降1.4%,部分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出口交货值下降10%以上。
二问:哪些主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
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继续回升,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由负转正。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截至5月27日,67.4%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较4月下旬上升6.6个百分点。这说明复工复产深入推进。
分行业看,5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的行业数较上月增加2个,增长面为73.2%。在服务业中,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0%,由正转负。
从需求侧看,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3%,降幅继续收窄,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降幅分别比1-4月份收窄5.5、4.0、3.0个百分点。同时,市场销售逐步回暖,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和网上零售持续向好。
转型升级的态势也在进一步持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5月份,部分新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集成电路圆片、充电桩等增长均在70%以上。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微型计算机设备,光缆,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2.1%、22.3%、20.8%、19.0%、16.9%。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也持续改善。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丁勇介绍,随着稳投资政策的显效发力,投资新开工项目继续呈现向好态势。从相关指标看,5月份工程机械产品产销两旺,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和混凝土机械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2.1%和42.2%,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68%。这些情况均表明未来投资有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三问:就业质量如何?
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4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4%,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
付凌晖介绍,调查失业率比4月份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是经济运行逐步改善。生产需求持续好转,为就业规模扩张、就业保持稳定奠定了基础。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连续2个月增长,服务业生产由降转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降幅和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降幅均连续收窄。
二是就业优先政策成效显现。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着力稳企业保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有力保障了就业大局稳定。
三是员工复岗情况持续好转。快速调查显示,5月底6月初,员工复岗率超过80%的规模以上企业比重比上次调查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服务业企业比重分别提高0.6、1.7个百分点。
付凌晖指出,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调查失业率略降,但就业压力仍不容忽视。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疫后恢复较慢,吸纳就业受到一定影响。前5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同比少增137万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高于上年同期0.9个百分点。同时,5月份,约1.2%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就业状态,高于往年正常水平;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比上年同期减少0.2小时。此外,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创历史新高,随着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
四问:后期物价是否会持续走低?
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4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8%。1-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1.1%,与4月份持平。
付凌晖表示,2月份以来CPI持续回落。CPI涨幅回落从结构上看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尽管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带动下,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商品零售和餐饮服务均有改善,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对物价产生一定上拉作用,但保持物价总体稳定或稳中有降的条件较多。
“综合来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稳中有降、‘前高后低’可能性较大。”付凌晖说。
五问:消费回暖势头是否可持续?
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8%,降幅比4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前五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3.5%,降幅比1-4月份收窄2.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张敏表示,消费市场延续逐步改善态势,居民外出购物和就餐活动加快恢复,市场销售连续三个月好转。5月商品零售规模接近上年同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如:在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稳定和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带动下,居民购车和换车需求持续释放,汽车市场销售回暖。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5%,增速为2018年5月份以来次高值。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实现较快增长。
一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消费也在加快恢复。5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8.9%,降幅继续收窄12.2个百分点;外卖等餐饮服务快速增长,5月份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
张敏表示,在居民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以及各项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的共同带动下,市场销售好转态势进一步巩固。下阶段,随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持续推进,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消费市场将逐步回归正常。
六问: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吗?
5月份,经初步测算,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均略有扩大,二手住宅涨幅与上月相同或微扩。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涨幅有所扩大;二三线城市涨幅延续回落态势。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表示,5月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生产生活秩序持续恢复,住房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价格略有上涨。
民银智库宏观团队研报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房地产相关表述延续稳定思路,强调“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两点,并未提及“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考虑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各地政府仍可能将房地产作为稳定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来看,房地产行业复苏进程好于预期,建安投资、土地购置、销售等主要指标同环比将整体保持回暖趋好态势。因此,预期未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将稳步回升,市场热点将不断涌现,但受监管调控局部市场过热很难再现。
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梁中华表示,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下降0.3%,折算当月来看,5月增速进一步升至8.4%,在三大类投资中回升最快。
七问:二季度经济增长能否转正?
进入二季度,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持续推进,中国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月、5月连续两个月同比正增长。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5.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降幅收窄9.8个百分点。
对此,付凌晖表示,二季度以来,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生产需求持续改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主要指标与一季度相比明显改善。
付凌晖也强调,境外疫情肆虐,世界经贸严重萎缩。二季度,WTO货物贸易晴雨表指数为87.6,创历史新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二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额将比一季度下降26.9%。与此同时,国内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受到制约,制造业投资动力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5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4.8%;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7.4%。近期,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形势有所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尚有不确定性。经济增长能否转正还要看6月份经济恢复情况如何。
八问:下一步政策如何发力?
付凌晖表示,后期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经济稳步复苏态势明显。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有力有效,工业服务业实现增长,消费投资降幅持续收窄,市场预期总体稳定。
二是宏观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今年为企业新增减负预计超过2.5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加大,这些政策将继续支持后期经济恢复。
三是新动能持续壮大。数字经济全面提速,智能化、科技型产品较快增长,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络问诊等快速扩张,无人零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
付凌晖强调,下阶段,要用好这些有利条件,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力促国民经济稳定复苏。
券商机构普遍看好后期投资增速表现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工业生产恢复速度较快,4月份转正,5月份加速。预期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可能超市场预期,达到两位数增速,同时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会提高,值得期待。展望后期,二季度经济增速大概率转正,经济增速将逐季提高。此外,如何拓宽银行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沟渠”,打通“血脉”,再贷款再贴现、监管容忍、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产业链应收账款融资等政策将继续加强力度, 精准落地实体企业。伍超明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银行、企业一起联动,也需要地方发改委、人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一起联动,将资金精准“注射”进实体企业,未来应该会这样做,尽量减少资金漏损。
民银智库宏观团队研报称,5月经济复苏加快主要受汽车产业链、基建和房地产的带动。展望下一阶段,汽车消费增速受6月受高基数因素限制将会明显回落,可能会拖累汽车生产;房地产已经历连续三个月的快速增长,之前被压制购房需求或释放完毕,开发商拿地和施工的速度都有所放缓,这两根支柱的支撑作用或将减弱。此外,北京疫情出现反复,可能会影响到餐饮、旅游等消费表现。与此同时,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继续回升,特别是在财政资金到位之后,两新一重类投资将会继续加快。外需也有望渐进恢复,6月前10日韩国出口增速已经由上月的-46.3%转正为20.2%,主要国家重启经济的过程在陆续展开,出口最严峻的时刻或已结束,后续有望带动制造业投资逐渐修复。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经济“U型”复苏节奏没有变,平稳复苏持续在推进。投资方面有结构性机会,债市经历了前期超调后将迎来修复行情。
来源 | 券商中国